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参考样题及解析(诗歌鉴赏)(3)

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参考样题及解析(诗歌鉴赏)(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16 23:1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其次,不少考生对诗词风格的认识较为肤浅。我们发现许多诗人被考生认为具有类似于题中词作的风格,除了李清照、陆游等常见答案之外,白居易、韩愈等唐代诗人竟然也会名列其中。究其原因,除了文学常识的欠缺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诗词风格的判断常常基于对诗词意境的某种片面认知。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飘逸、绮丽、婉约、清新等概念所指称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一个确然的科学化界定,诗评家们对艺术风格的描述根植于对诗歌意境的审美体验,融合了想象与美感联想。学生描述艺术风格时所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源于他们审美经验的缺乏。具体到试题而言,考生之所以将词作归为婉约一类的风格,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感受集中在词的第一句上,并且将“婉约”等同于对美景的描写。“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描写的确会让人联想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类的写景佳句。有意思的是,综合第三题的回答我们会发现,考生们似乎并不觉得他们所回答的“豁达、乐观的胸怀”与婉约的风格有冲突。这也表明多数考生所理解的诗歌风格是一种碎片式的审美感受。这种碎片式的审美感受,也会让某些考生将词作与某些清新的唐诗联系起来,于是出现白居易、韩愈等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考生在分析诗歌时语言表达贫乏。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诗歌文本解读的习惯和能力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第三小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作答时主要有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脱离对具体语句的解读,直接得出结论;二是用阐释诗句意思来代替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如:“诗人认为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中可以看出乐观的态度”。这种回答实际上是对第一小题选项的借用,并没有将诗句与诗人的情怀结合分析;三是偏重对修辞的分析,而忽略其他艺术手法。现在的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往往强调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这种教学倾向的影响在试卷中有较为明显的反映。一般来说,对写作手法进行分析的考生答案内容显得比较丰富。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不少考生的分析偏重修辞,而对诗词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视而不见。这是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三四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水神挽留我看夕阳,把滚滚波涛比喻为鱼鳞般的细浪,生动表现了风波的情景”。这种偏重修辞的分析是一种模式化的答题套路,并没有说明该句是如何体现诗人的乐观态度的,实际上与题目的要求并不合榫。真正切题的答案应该是从虚实和诗人的想象入手,这才是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补充注释】

  张孝祥(1132—1170),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集英殿修撰、显谟阁直学士等职。乾道五年(1169)因病退居芜湖。其为人刚正不阿,力主北伐。善诗文,工词。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创作上致力学习苏轼。“每作诗文,辄问门人视东坡何如”,或以为其文“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其诗“清婉而俊逸”(韩元吉《张安国诗集序》),其词成就最大,现存二百二十余首。“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查礼《铜鼓书堂遗稿》评)。上承苏轼,下开辛派词人先河,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生平事迹见《宋史》卷三八九、宛敏灏《张孝祥年谱》(载《词学》第二、三辑)。

  (引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本分析】

  本词以“黄陵庙”为题,又并不以记庙为意旨,只不过写一次受阻的出行,而又能从受阻中品出遭际的兴味,这不简单。一来无一物不可入诗;二来苦有苦乐,非外物使然,乃内心使然。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词作开篇平展一幅静景,点出季节、地点,更描出一卷安宁的光色。这两句的“静”,为下文的“不静”作衬;景静,同时也是心静。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此二句,便是作者独有的笔法了。由注解(“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可知,当时的风浪水波不可谓不大,作者的境遇不可谓不苦;然暮色中的词人却以人格化的笔墨——“波神留我看斜阳”(注中亦有“波臣风伯亦善戏矣”),何其浪漫逍遥。凭着如此境界,狂风巨浪亦化作“鳞鳞细浪”,令人看不出丝毫困窘。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明日,是对未来的信念;今朝,是对现实的安然。既有斜阳可看,又有细浪点缀,露宿便不再无奈,甚至成了主动的追求。而真实的境况怕是狂澜无休,餐风露宿。可在词人笔下,看不出任何狼狈甚至艰辛的情味。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水晶宫”一句,既承“波神留我”,海内一家;又承“露宿何妨”,当不寂寞。风声、水声皆化为乐声,这是何等的想象与气魄!“准拟”一句,既点明此行的方向,又承“明日风回更好”,对未来依然充满愉悦。明日既好,那今日便是好的前奏——哪管它狂风巨浪呢。

  本词上下两片,上片言景之变化,下片言对景况的态度、对未来的想望。读此词,令人不难想到苏轼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二者均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表现一种豁达与超然。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诗歌鉴赏)

后一篇: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诗词鉴赏题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诗歌鉴赏)

    后一篇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诗词鉴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