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世七太极拳源流 编辑本段
据《徽州志》记载,在一千多年以前的盛世唐朝,有一位隐居于翠微山中的修道之人,名为许宣平。许宣平曾题诗于传舍(客店)壁上,诗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樵人三世七太极拳势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见到此诗,以为是仙,访之而未遇,复题诗于许宣平寓舍壁上,诗曰:“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岑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据传说,许宣平是安徽歙县人。隐居于城阳山中(即是今时的翠微山)。他长发披肩,行走如飞,有一身超常的本领,因此人们都叫他“许仙人”。关于许宣平,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多描述为:“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如奔马。”当时,许宣平的故事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知道了。于是,李白就途经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最后准备到翠微山里寻访许宣平。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人问问路。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里?”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曰:“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李白听后答谢一声即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江南的山里到处都生长着竹子,更有好多门前有竹子的人家,然而仅有一棵竹子的却始终没有见到。看看天色将晚,李白只好无可奈何的返回江边,寻到一间酒楼休息。有了酒,这位诗仙灵感就来了。他猛然想起在江边问路的船上,在舱外不就立着一枝篙吗?那位船家一定就是许宣平啦!他急忙又跑回江边,只见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面上哪里还有什么船啊!李白心里感到十分懊悔和怅惘,后悔当时没有悟出船家诗歌中的意思,与许宣平失之交臂。他踱回酒楼挥毫写下了《徽州志》中的那首诗。后人为了纪念许宣平与李白,把这座酒楼改名为“太白楼”,把桥名更名为“望仙桥”。
许宣平所传太极功拳,名为三世七。在宋谱中明代宋远桥在记载家学太极功的承传过程时写道:“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受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清末《端芳王府太极拳秘诀抄本·张三丰祖师承留后世论》中也记有“……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合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自著宣平许……”由此可见三丰祖师所传的太极功法中很大一部分是师承于许宣平。
太极拳功曾有多个名字,南北朝时期程灵洗上承韩拱月,传“小九天法”,其中有“小九天法式”“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讲究练拳结合易经,“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唐许宣平所传的太极功名为“三世七”。唐朝又有李道子,所传太极拳功,名为“先天拳”,留有“先天拳”歌诀,即“授秘歌”。扬州胡境子传宋仲殊再传殷离亭一脉的太极拳功,名为“后天法”,宋仲殊曾游姑苏台,在柱上倒书一首诗:“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直至张三丰代李道子所传的太极拳功,名为“十三势”。虽然太极拳功分成多种名目,但核心只为太极。
太极拳功传至张三丰祖师的“十三势”已经臻于大成,而随后的传承却由于偏于武用而使太极拳功失却了不少虚灵之气,后来再改编普及,又使本来“先天逆运随机变”的修道太极拳,渐渐流传成了民间体操。本书即是还原太极拳功的本来面貌,修养精神,陶冶性情,使学者领悟天人合一之道。
推及武术的渊源,可远推到远古的黄帝战蚩尤及近古的华陀五禽戏,再后来嵩山少林寺达摩面壁九年,悟健身体静灵魂之术,始创易筋、洗髓二经及十八法散势。后觉远高僧将十八法散势化为整势,增至七十二手法,仍觉不足,于是融会古来技击及华陀五禽戏增至一百七十余手,始成少林外家拳。宋末张三丰,隐于武当山,师承道家,集太极拳之大成,为武当派之始祖,观察天地自然之理,博采少林及众家拳术所长,融会贯通,创编太极十三势。
当今时代,修炼精神远胜于武用,所以新编三世七太极拳,意在挖掘“十三势”之前的太极精髓,由拳悟道。
编辑本段 2 三世七太极拳名称解说 编辑本段
三世七也有称三十七的,称三十七是指本套太极拳共三十七势,但为何又称三世七呢?当然不是读白了或写错了而成为三世七的,如果说出错,由“世”错成“十”或有可能,由“十”错成“世”就不太容易了。三世七中的三世指的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也许,如果不是经历过破除封建迷信的时代,三世七的名称由来也不至于如此扑朔迷离。
既然三世七的三世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那么练太极拳功,是否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与来生呢?
现在我们不必去争论人到底有没有前世与来生,因为争论也没有意义。笔者在考证三世七名称由来之初也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但经过很久以来的息心体认,终于感觉到了这三世的内涵。如果说前世、今生、来世有人不敢苟同,那么如果换成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呢?理解这件事情有些复杂,容笔者慢慢道来:
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尚未到来,过去与未来相交于一瞬。这一瞬,不足以称之为现在,因为这一瞬过于短暂,短暂到几乎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排成先后次序,如一颗流星的生命轨迹划过寂静的长空,然而这条人生的轨迹,却没有一处是实点,因为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尚未到来,而现在不足以谓现在。
当我们静漠的注视着苍穹,看到一颗流星划过,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条颜色渐变的半弧,而不是那颗渐渐消逝的星星。然而,在这半弧中属于实体的,似乎仅仅是那颗分处于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而且在不断变化的星星。
过去,现在,未来。描述的是变化和运动。如果一只手旋转着划出一道半弧,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只手正由它的过去走向它的未来。如果另一只再沿着这半弧的轨迹旋转跟来,那么前手是后手的将来,后手是前手的过去。两手之间那段虚无缥缈的空间,才是活脱脱的精神。这精神空间承载着半弧的曲度,也承载着由半弧而分割的寂静长空。
当前手如流星一样渐渐消隐时,后手却渐渐显现。
过去与将来,消逝与生成,一段组成S形曲线且首尾相衔的半弧,一处由S线分割成相互影象的空间……
这是一幅朴素的太极图景。
如果您可以体会到这里所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么若说“三世七”太极拳能让人感应到前世、今生及来世也许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玄虚之处了。
佛说:未知生,安知死?
难道句话的意思真的是要想知道死后如何,需要先知道到生前如何吗?当然不是。这句话正确理解应该是不经过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反省,就无法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
谁说未来不可知,现在就是以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