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僵
[病症] 有刚无柔,筋骨未能松开,或因精神紧张,周身或局部僵硬,动作不协调,初学者之通病。
[防治] 全身放松,从精神到肌体都要松下来,恢复人体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两肩、两胯首先要松开,然后力求肘、腕、膝各个关节和肌肉都松沉。同时,又要做到松而掤劲不丢。力求松透掤圆。
2.飘
[病症] 有轻无沉,有上无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做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
[防治] 轻沉兼备,封上必下,周身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趾抓地。对拉拔长,八面支撑,开合相寓,发劲气贯四稍,蓄劲气聚丹田。打拳,多练低式,加强桩功锻炼,稳固下盘。特别是在做上升或移动重心时,坚持裆走下弧,重心下移,裆部走“锅底型”。逐步做到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打起拳来潇洒而凝重。另外,手的运行过程中,顺变逆,逆变顺,必须先塌腕(坐腕),否则也属梢节之漂浮。
3.散
[病症]有开无合,松懈,或四肢开展过大,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吸相系之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六合”规矩,以及敞胸、敞裆,都系开展有余,紧凑不够。单边、懒扎依等式不知扣脚,也是下盘散的状态。有人手型散,也是病。
[防治] 四肢总保持半圆型,掤劲不失,处处做到开中有合,开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下盘两膝、两足“常常里合”。
4.拘谨
[病症] 动作放不开,不到位,不舒展,为初学者易犯病症之一。
[防治] 处理好开合关系,合中有开,“紧凑之中有开展之功”。根据拳势规矩做到动作到位,动作力求舒展。
5.直
[病症] 直来直去,失缠丝之劲。
[防治] 动作螺旋,“手足之运,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触处成圆”。注意周身各个关节的松沉(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处处求一个圆字,动则求一个旋字。非圆即弧,非顺即逆。一切动作,都在缠绕中运行。
6.丢
[病症] 丢劲、失去掤劲或丢掉小动作。
[防治] 掤劲(弹簧劲)不失,动作不缺,过渡线路及劲点变化清楚,不含糊。
7.扁
[病症] 也是失去掤劲,走圈(弧)不圆也曰扁。
[防治] 掤劲不失。做到周身如同一个重组了气的球体,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向外膨胀的感觉,“外形饱满,内气鼓荡”,“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从动作外形到内劲,周身都有向外撑的一种弹性劲。
8.贪
[病症] 上身前倾,有前无后。
[防治] 注意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特别是发劲时,尤要注意上身中正,身不前贪,手不出方圆。即一般手不要超出脚膝的范围,上下相合。
9.拱(扛)肩
[病症] 肩上挺,上拱,上拨(大病)。
[防治] 时时注意沉肩坠肘。可以常用手摸摸自己的锁骨有无上拱之感,如上拱,即扛肩。要做到手上抬,而肩不拱为宜。打拳时,时时注意掌根下塌,肘下坠,肩也自然下沉。另外,拱肩与胸腰能否开合、腰能否下塌也有关系。拳论云:“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
10.晃肩
[病症] 肩左右摇摆,左右倾斜。初练拳者往往因腰劲抖不起来,而肩膀左右扭摆。往往酿成大病,而非常难改。患此病者往往是以肩带腰,而不是以腰带肩。自以为得意,自以为灵活。久病而不自觉。
[防治] 上身周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带肩。腰劲未练出来之前,上身不要强行扭晃。打拳要老老实实,要严格从练拳架中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做检查,照镜子练,或让他人监督,或许能改过来,不然会成为不治之症。
11.探肩
[病症] 两肩过分前卷。有人是由于曾练其他拳强调“含胸拔背”而酿成此病。
[防治] 含胸塌腰,肩可以微微前卷,但不可过。做到胸背有开有合。胸开背合,背开胸合,两肩松沉。
12.架肘
[病症] 肘易上架,也是初学者之通病,大病。
[防治] 沉肩坠肘,肘不离肋,肘也不贴肋。在推手时细细体会,只要肘上架,对方就容易反拿你的肘关节。为此,要时刻保持肘下坠。特别是走倒卷肱、高探马、前蹚、单鞭等式时,一定要刻刻注意肘下坠的姿势。
13.挺胸
[病症] 开胸过分。胸有开有合,但挺胸则为病。
[防治] 含胸塌腰,胸虚腹实;胸有开合,开胸是胸肌横向拉开,不是往前外突,而是要在螺旋中运化。
14.凹胸
[病症] 含胸过分,只有合没有开。
[防治] 无过不及,应该有开有合。要保持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胸部在螺旋中忽开忽合。合也不可过。
15.弓背
[病症] 与上述11、14项病有关。
[防治] 时时保持上身中正,胸背皆有开合,但不可弓背。陈式太极拳不讲“拔背”。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五趾抓地,上下对称,胸背中正为要。
16.弯腰
[病症] 弯腰突臀都是病。往往开始练拳下盘支撑力不足,而出现此病。
[防治] 尾闾中正,含胸塌腰。加强桩功锻炼,经常从侧面检查腰背是否正值。丹田气不足,也易犯此病。打拳更要注意气沉丹田,使丹田部位真气充足,对防治此病有效。打拳时,要使丹田与命门前后皆有鼓荡之感。
17.突臀
[病症] 腰劲不足、腿力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