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这三步功夫,幷不能截然分开。但强调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其实也就是拳谱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三个阶段。不过说法不同,只是更明白易懂而已。
五十、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也就是练呼吸的功夫。太极拳是天然的气功;是以练武为主而又兼练了气功。
五十一、内功是理法、心法、形法、气法合一的产物,四者密不可分。首先是要明白道理。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穷理”,理不明则事难成。其次是要调整好心态。即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也就是所谓的“尽性”。其三是姿势要正确。即方法要科学,符合动作要领和规范。其四是要呼吸顺畅。即合生理顺自然,自然而为。所谓的功有内外之分,更有筋劲骨力之说。内功洗髓,外功易筋。内功者,内劲也。外功者,外力也。无论内功外功,都不能离形而为之,形是载体,功是基础,而招为用,“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所谓形神意气力是也。所以,真正的内功乃是内外合一的功夫。
五十二、宁练一分筋,不练三寸肉。千金难买缩筋力。
五十三、一是反向松紧训练,即吸松呼紧,把呼吸和松紧反过来练。二是随意松紧训练,即在呼吸的任一时段松紧,也可在松紧的任一阶段呼吸,亦可在形体任意动态下。最后是闭息松紧训练,即能在不呼不吸时任意松紧,这是内功训练的最高层次。
五十四、孙氏太极拳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最早由郝为真先生发明),实际上是练功的三个阶段层次。初期练功,由拳架着熟人手,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由着熟渐悟懂劲,即上半身在水上,下半身在水中,最后练到如在水面上行走,极松柔,极轻灵,也是如履薄冰之境界,此时,内劲可收可放,亦刚亦柔,经已具备高级的触觉灵敏度,手指尖上的触觉极为敏锐,周身神经触觉高度灵敏,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力发于腰腿,其根在脚,形于手指。”指的是指尖也可以发力伤敌,先粘后发,太极拳也叫“粘绵拳”、“软十三”,这个阶段,就能达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的境界,真正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五十五、高级轻灵阶段是对手摸不着,打不着,进也难,退也难,空有千斤力,却处处落空,无处施展,处处受制。这时四两力才可搏千斤力,对手虽有千斤力,然施于我身上之力为零,此时,牵动一下对手,对手将失去重心被击出,这才是传统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的真义。
五十六、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 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人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五十七、“出肾人肾是真诀”, “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
五十八、行拳随笔
1.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2.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自己是在练功。太极拳架本身就是一种活桩功,要象走活桩似地慢慢行拳。记住:打拳就是练功。
3.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这是太极拳的核心。
一动就是阴阳,就是开合。练太极拳,一定要有阴有阳;走拳架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要把虚实体现出来。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