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多处所说的“气”究竟是什么呢?通读全书,可以发觉在书中有的地方,“气”明显是劲力的别称,如在《第一势》中,他写道:“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在《二十八势》中,他写道:“先大人尝以此势将身设下,教吾弟兄二人捺住脊梁上下,尽力使气。”这是沿用了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因为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就是体力,比如“气力”、“力气”等。书中还明显有“气”、“劲”、“精”等词通用的现象,这就反映陈鑫先生书中大量所说的“气”就是人的体力。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着》一节中叙述了懒插衣动作过程后又写道:“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逾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湧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上。”这段话显然是说劲力的传递途径,其中的中府、列缺、少商属手太阴肺经,青灵、少海、灵道、少冲属手少阴心经,中冲属手厥阴心包经,仆参属足太阳膀胱经,湧泉属足少阴肾经,大敦属足厥阴肝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从经穴属性看这劲力当然不是“循经”,因为经脉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循”行的。任何中医经络书籍都反映一条经脉之气要到另一条经脉,虽然可以通过交会穴,但是既交会穴是固定不是很多的,交会穴能够交通的经脉也是固定的,而以上所说的穴位大多不是交会穴;并且显然中府是不能逾青灵的、灵道是不能渡列缺的、列缺是不能至中冲的、中冲与少冲与少商也是不能直接交通的、仆参也是不能过湧泉的、湧泉也是不能至大敦与隐白的。由此可见陈鑫先生只是将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绝对不是说劲力“循经”。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第十九势》中又写道:“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近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腕﹙应为“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寥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应为“囱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应为“强间”﹚、脑户、风府、哑门、大椎、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应为“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臂(应为“脊膂”)俞也,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于长强、会阴,是谓通背。”这段话中的“中气”从传递方向看与中医的任脉和督脉理论是不符合的,因为中医的督脉是由下而上行的,并且承浆与水沟是不交通的,而且中医所谓奇经的任脉和督脉是不发生交流的,如果这两脉发生了交流,其作为奇经的生理功能就被破坏了。而这种线路与道家的“小周天”路线也不符合,因为道家的“小周天”是不经过水沟、素寥、鼻准、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等穴的,所以这被陈鑫先生称为“中气”的劲力也不是“循经”,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也是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其实,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始终没有 “气”随动作沿十四经脉循行的说法。
二.道家内丹功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太极拳家说太极拳就是气功,确实,太极拳具有气功锻炼的某些功效,有的太极拳家也将太极拳与气功兼练,但两相对照,太极拳与气功毕竟是两回事。正宗的佛家气功是没有“气”和“丹田”概念的,讲究“气”和“丹田”的是道家气功,道家气功就是内丹功。那么,道家内丹功与经络有直接关系吗?
从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早期道教组织算起,中国道教有近两千年历史。根据陈兵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佛教虽于两汉之际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但有气功内容的佛教定学是于后汉末传入中国的,其历史约达一千多年。而被认为迄今已知最早记载人体经脉循行的《十一脉灸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经络理论形成后这漫长的历史中,既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练道家内丹功又精通经络学说的中医大家,又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精通经络学说的道家内丹功大家,还有不少几乎毕一生精力兼精通经络学说的佛家高僧和儒家大学者,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反映,但中国近代之前约二千年来所有道、佛、儒等各家有关练功的文献中均无练功之气循行于十二经脉的说法,现代所有有关气功的书刊中也没有出现引用古代和近代文献作为这种说法依据的叙述,即约二千年左右道、佛、儒等各家在练功实践中均未发现练功中有气在十二经脉中流行的现象。
道家内丹功初步成功后体内会发生一种温热流感觉被称为的“气”﹙现代气功界称其为“内气”﹚循腹背正中线﹙由背后向上继由头、胸腹向下﹚在体内流行的现象,被称为“打通小周天” 或“打通任督脉”;这一道家所谓的“任督脉”,据陈兵先生的《道教气功百问》介绍,还有“曹溪路”、“河车路”、“中黄直透”等别名。对于这条“气”所流行的路线,宋代著名道教人物张伯端《八脉经》只是笼统地说:“任脉在脐前,督脉在脐后”,元代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五则有略详细的叙述,指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文中任脉之说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骨空论》、扁鹊的《难经·二十八难》关于任脉的说法相一致,督脉之说则与《素问·骨空论》关于督脉的说法不同,但与《难经·二十八难》关于督脉的说法相一致;文中的 “脊里”究竟指何部位,《难经·二十八难》与《周易参同契发挥》则均未说清楚。清初内丹界颇负盛名的“伍柳派”中的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则说:“旧说谓督脉在脊骨外,而任脉止于上下唇,此二说皆俗医之妄指,岂知仙家说任督,实亲自在脉中所行过以为证验。”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所绘之“任督图”,督脉在脊骨之前,任脉从头上泥丸宫下穿过咽喉直贯下丹田后与督脉相接;《金仙证论》指出中医针灸文献所记述的“任督脉”是凡人俗子的医家用于针灸治疗等的后天气血流行的通道,而道家所说的“任督脉”则是内丹功中先天真气流行的通道,两条通道并不一致。从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与中医临床实践相对照而言,道家和中医所说的“任督脉”虽名称相同,均依据《内经》和《难经》,其实各有所指,并非一回事。尤其是督脉,中医针灸临床中的督脉体后的腧穴均位于脊柱后方髓管硬膜之后的脊椎棘突之中,督脉体前的腧穴有位于额上,鼻尖、上唇的,而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中的“督脉”,在人体中如柳华阳所说是在脊柱骨之前,两者从前往后隔了脊柱骨和髓管,并且道家的督脉不经过额、鼻和上唇;中医的任脉与道家的任脉也有差别,中医任脉的最后一个腧穴在下唇下面,而道家内丹功练功体验中的“任脉”则不经过唇下等。虽然有不少太极拳先辈指出“打通小周天”也是太极拳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应当要完成的内容,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中有明确介绍,但由上述可知这小周天的任督脉显然与中医奇经八脉的任督脉也并非是同一条通路;此外,中医认为属于奇经的任脉与督脉由于奇经生理功能所决定是不发生相互循行的,即使发生循行的首尾相接的十二正经,其脉内外的“气”是称为“营气”和“卫气”的生理之气,按现代医学说这“营气”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等,这“卫气”主要是热量、免疫激素等等,十二正经的循行也是凡活人都具有的现象,而道家内丹功的“气”是现在实质尚没有完全清楚和明确的物质,是必须通过练道家功相当时间、一定水平才会发生和具有的。因此,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气”与中医的经络之“气”根本就是两回事,或者说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气”与中医的经络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三.太极拳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