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图与宇宙宏观物质运动(3)

太极图与宇宙宏观物质运动(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20 04:45 编辑: 网络 查看:


        台风是东亚国家人们熟悉的自然灾害,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更是领教多时。不过人们只知道它的肆虐,却对其运动图象不甚了解。台风就其结构来说(见图1-3、1-4),其外围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并向上旋转。旋转半径可达500—1000千米,甚至更大;风力8级以上,并可超过12级;(相当于每小时120公里左右的速度)而台风的中心眼区气流则呈顺时针方向并向下旋转的晴朗天气。我们若是把整个台风图象看成是阴鱼运动图象的话,则台风眼就是阴鱼的阳眼,彼此呈阴阳合抱的太极图象。这里要特别提请注意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其外围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这种逆转产生了强大的吸力──携带能力,使底部海面的水汽、空气大规模地向上运动,并由台风携带着往异地移动。其旋转速度越来越大,即风力越大,携带能力越大,所带的水汽亦越多,降雨强度亦越大。其携带力之大,甚至几百吨重的油罐也可提起移动,千年大树可连根拔起。这个作用力一定要特别加以注意,按照宇宙同一律和太极图揭示的运动规律分析,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都应当有此吸力,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旋转速度成正比。台风产生的吸力我们是可以看得见并感觉得到的,但后面很多同样逆时针方向运转的自然现象中(包括地球运动以及日常诸多物理现象中),我们却很难如此明了地看到和感觉到这种引力,只能从理论上,从太极图揭示的宇宙同一律中去理解。所以这里要特别提请注意这个力,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相关的问题。甚至可作为某些突变现象中的理论依据。(比如高速旋转物体产生的突变现象。

        还有一点要指明清楚的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往往理解为先后的关系。这种看法确切地说与太极阴阳消长理论不一致。太极阴阳理论中一是指负阴而抱阳,同时形成,二是从因果关系中指出互变和质变的层次差别。比如上面讲到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出现台风眼时已称强热带风暴,在此以前称气旋、低压。而气旋、低压在卫星图象里是看不到台风眼的。看不到不等于没有,而是在发展中,只是层次、条件还没有具备而已。有如水果与果核的道理一样,有果核的水果并非一有果子就有核,但基因中确有核,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可见果核。台风眼虽还没形成,准确地说是不明显。一旦条件具备,台风眼自然出现,甚至在卫星云图上,在雷达图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在台风过境的地区,都可以出现短暂的晴朗天气,而后又继续吹大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称这种现象为“回南”,即风向由偏北转向偏南,正好为圆周运动的另一半转向。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这种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及中心的顺转为何能产生那么大的提携力?是否在顺逆转快速切变中会产生某种类似真空般的吸力,或是其它作用力?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有哪些形成机制?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龙卷风和不明飞行物的快速飞行,以及“时间隧道”的工作原理。它们彼此之间在运动力学原理上有哪些相通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了解宇宙的奥秘和解决日常某些物理现象有所帮助。

      (2)高压、反气旋与中心云带呈太极阴阳合抱

前面既然认识了低压、气旋、台风眼的运动状态。我们再来认识与此相反的另一大气运动状态。

        高压、反气旋是与低压、气旋在性质上和运动方向上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大气运动形式。在北半球其外围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并向下旋转,气流呈辐散状态。中心则往往是一个气流辐合区,呈多云状态,有如强热带风暴中心眼区一样形成相对的“眼区”,只是性质相反。其实这两种大气运动形式是全球大尺度下的阴阳合抱太极图象。从力的作用方向来看,高压、反气旋力的作用方向正好与强热带风暴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呈向下的吹斥力,力的大小与中心气压成正比(图1-5)。正是这两种力的不同方向的作用,使得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在对流层中形成诸多自然之谜,请注意后面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3)南极极地东风带与“臭氧洞”呈阴阳合抱

地理知识中有关大气环流部分告诉我们,全球规模的大气运动表现为六大风带和七大气压带。除赤道低气压带单独存在外,其余风带和气压带均呈南北对称。在南极附近的风带称南极极地东风带(图1-6)。在南极上空看,南极极地东风带正好呈逆时针方向运动。逆转为阴,在这个风带的中心,却是一个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臭氧洞”。这种运动状态与上述中的强热带风暴的运动状态一致,只是范围更大了,作用力更大了,因此也呈阴阳合抱状。从前面强热带风暴的旋转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外围是呈辐合上升状态,而中心则为下沉辐散状态。依此道理,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极地东风带,在其中心必定形成一个极大的下沉气流区,并将拉动上层大气的大规模沉降。换句话说,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是南极极地东风带气流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并非完全是人为因素。但目前关于“臭氧洞”的形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被人们解释为是人为因素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和排入大气中的氯氟烃所破坏,并把这种结论登在报纸上和载入高中地理教科书中,使“臭氧洞”的成因反而变得复杂化了。有高中学生问:为何工业发达,且工业发展历史较长的北半球北极上空不会形成明显的“臭氧洞”,氯氟烃为何不就近涌向北极,而是象探险家一样涌向南极上空呢?中学生这问题提得好。若从太极阴阳合抱、阴阳鱼眼的角度来研究,似乎可以看出,逆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的气流,其中心所产生的力与外围呈现不平衡状态,或者是力的作用方向在快速切变中产生相反的作用效果。这种作用效果在一定比例下,将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突变。也许自然界中的许多突发事件,以及某些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突发事件,其形成的机理与此有关。前面的强热带风暴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研究台风的形成机制和变化,并借助这种可见的动态太极图来研究“臭氧洞”以及其它与圆周运动有关的事件。也许这对于解决一些突变现象很有帮助。有关问题将在后面地球运动部分再引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