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拆穿瑜伽:是自残非运动(8)

拆穿瑜伽:是自残非运动(8)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2-12 11:5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谭秋翔说,从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来说,关节都有自己的活动度,超关节对普通人没有必要,因为到一定年龄会出现肩周炎之类的关节炎症。人体的脊柱结构,只适宜向前弯曲,并不适宜向后或向两侧弯曲,硬弯曲会造成脊椎磨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脊椎断裂,伤及神经,造成截瘫。

谭秋翔说:“做反关节或向后弯曲脊柱的动作时,当时挺舒服,是因为可以活动到平常不活动的僵硬的背部肌肉,于是会很快接受教练的更多指导。但对脊柱的伤害已经开始积累,这相当于皮筋,过度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问题了。”他说,很多瑜伽动作以体操队员的标准来要求,而运动员往往伤痕累累。

一些瑜伽通用的体式是否对人体有害?比如基本的两脚交叉放到两条大腿上的莲花座式、将腰后仰双手撑地的骆驼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高延征说,如果过度锻炼骆驼式,严重的时候会引起瘫痪,会引起环韧带往里面打折,会损伤到颈椎,在医学上叫过伸性损伤。莲花座式对髋关节和膝关节不太好,长期做的话,到老年以后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谭秋翔医生对孕妇瑜伽感到不可思议:“我反对这个概念。首先瑜伽教练不懂医,他们盲目地模仿一些姿势就开始运用到教瑜伽的过程中,孕妇要有专业的妇科、产科医生去指导,不宜做一些剧烈运动。这个缺乏科学理论,很荒谬。”

●那些被瑜伽伤害的人

2007年11月,河南有媒体报道,一个25岁的女孩因为练瑜伽而受伤住院。医生检查后说,她是左膝内侧韧带撕裂,至少需要休养两个月才能恢复。

此前,上海媒体报道,在虹口某小区论坛,有人称,他参加的一期瑜伽班15个人有6人被拉伤或扭伤。

澳洲新南威尔斯伤害危险研究中心在2005年列出的一份调查显示,死亡几率最大的运动是钓鱼,因为钓鱼者容易被海浪卷走,其次就是瑜伽。调查更显示,练习瑜伽的人四分之一都曾经受伤。

台湾近期的一项研究也指出,部分长期练瑜伽的人,由于姿势不正确,或者用力过猛,出现了椎间盘退化、磨损问题,有个30多岁的修炼者脊柱已退化如60岁。

许多人没有怀疑过瑜伽,在受伤后也不会怪罪瑜伽,而是怪自己不小心。因此,相关投诉很少,也未引起练习者的足够重视。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开办瑜伽馆只需到工商部门注册即可,不需要体育管理部门的认证。 

人们觉得瑜伽有用多半因为“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效应”即通常所说的心理作用,是指健康和行为上可测量、可观察的积极变化,但这并非病人接受了药物或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可以说,“安慰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而在“安慰剂效应”中有三个条件:病人有强烈的恢复愿望、医生对病人而言意味着权威、病人非常相信医生的话。把这三个条件套到瑜伽教练和练习者的关系同样适用。

另外,有些人平时很少运动,一开始练瑜伽的时候肌肉没那么僵了,一时就觉得舒服,但是长期下去对身体的损伤却很难避免。还有很多人练习瑜伽受损而不自知——或者认为是正常现象,或者以为是别的引起的。

“安慰剂效应”让骗子有机可乘

心理作用三要素:动机、信念、期望

要搞清疗效是否安慰剂效应,必须证明安慰剂的疗效比根本不治疗要好。的确有人做了符合种种苛刻条件的实验,终于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做完开胸手术的病人在术后三天内如果疼得受不了,可以要求使用止痛药丁丙诺啡。有研究人员把对三组这种病人实施了完全一样的治疗——点滴生理盐水,不同的是,医生对第一组的人什么也不说,对第二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或者安慰剂”,对第三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三天后,他们统计了三组人使用止痛药的分量,发现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的丁丙诺啡用量减少了16%,第三组的用量减少了34%。

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是在医疗机构里进行的,有医疗人员参与,这种情况下病人会有强烈的恢复欲望(动机);医生对病人而言意味着权威,他们非常相信医生的话(信念);三组病人得到不同的对待,产生了不同的期望。动机、信念和期望,是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关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家欧文·基尔施就认为抗抑郁药的疗效完全是安慰剂效应,“关键是我们相信自己将要发生什么” 。

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

人们对于某种治疗的信念与期望结合他们受到的暗示,就会让自己的身体产生显著的影响——感觉、体验和思维,能够影响一个人神经系统里所发生的生化反应,而神经系统又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最终影响着疾病的好坏。这样的研究例子很多:

医生给病人皮肤上长的疣子涂上一种没有药理作用的白色颜料,结果成功去疣。

研究人员告诉病人“你吸的是支气管扩张剂”,就能令他们的气道扩张而解除了哮喘症状,实际上那并非药物。

拔完智齿的病人疼痛不已,给他们装模作样地进行“超声止痛”,效果还真的不错。

52%的肠炎病人接受安慰剂治疗后感觉好多了,肠镜检查发现50%的炎症减轻了。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神经科学家玛蒂娜·阿曼乔等研究发现,安慰剂的心理作用至少有一部分是鸦片样化学物质的作用。治疗是一种条件反射,病人以前接受治疗就好起来了,现在接受治疗,病人自然预期自己也会好起来。当我们形成条件反射之后,身体可以反射性地分泌内啡肽、儿茶酚胺、可的松、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受到了关心、呵护、关爱和鼓励,令他们对康复充满希望,这个过程可让身体产生生理生化反应,从而真的促进了健康。美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家沃尔特·A·布朗博士发现,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镇痛效果在服药一小时后达到顶峰。他相信安慰剂效应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或者产生了良好的感觉。

国外研究认为针灸也属“安慰剂效应”

针灸,是把针扎入皮肤浅层特定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针灸师声称可以治疗的疾病五花八门,从感冒、腹泻,到肥胖、高血压、精神病,再到性功能障碍、艾滋病等,几乎无所不能。针灸据说起源于中国,而且走向世界——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全美有超过一千万人尝试过针灸。

然而,针灸在国际上被skepdic.com、quackwatch.com和ncahf.org等多个著名反伪科学和反虚假医疗网站揭露为有问题的医学。美国几千万人相信针灸,在中国更是可能过亿人信,不少人代代相传信了几千年,他们能错得了?难道针灸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