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经络运动篇
[转]
穴位练习:部位要准,感觉穴位大小形态和表面深浅,穴位有透穴,有开穴即穴位与外界气场有关。穴位要有一定外界范围和形态,构成“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心意概念。同时穴位活动要有一定的姿式支持,反过来因为有穴位的活动而使姿式能达到“一动无有不动”
下面逐一介绍二十几个穴位的意念,感觉。感应和气场及重心的关系。在介绍穴位时要介绍身体的几个部位,也是为能说明部位的明确性,还有几个穴位是在功法中要提到的,只介绍其归经和部位。
头部部的穴位:
1. 百会穴:在头顶上即卤门,感应形状如铜钱大小(直径2公分),是开穴,即天门常开。
它与外界气场有关,也就是上面说的百会一穴在头,上应乎天。把自己的手心放在距百会一寸许有热感。由百会向下如雨露般的向下滋润全身,也就是甘露。足大敦穴吃力时神即贯顶。
天门常开,是指百会,而地门常闭,是指会阴,一开一闭,一阳一阴,会阴又是任督脉的起源点,上开为虚,下闭为实。上如浮云,也和百会的虚领顶劲有关,不可不知。“尾闾中正,神贯顶”也就是上开为虚,下闭为实的关系。
2.天目穴:又名玄关、祖穴,在两眉中间。如铅笔粗细的点状,向内一寸,为上丹田。天目穴可调节视神的远视与近视点,视神远视时天目穴微开,而视神欲收回或近视时,天目先微内收后视神再收。这样即能做到不丢顶的感觉,也就是中正安舒的基础,在练习中可反复试之,作到自然。另外天目穴也正是头部正位时的局部重心
3. 耳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耳轮上前方。练架子虎口找耳门,其感应有热感,意念大小为一个点状。
4. 龈交穴:在上唇内与上齿龈之间正中,上督脉的终点,由玉枕到交叫鹊桥,下与承浆连接则任督二脉相通,所以龈交意念要重一点,可使口生津液。
以上头部的几个重要的穴位,可看出与神和津液、与任督二脉皆有关。上为阳要以虚为主,虚如浮云,对全身的中定安舒不丢顶,虚顶劲有关。
注:全身穴位与肢体关系有几个点,需要说明,即鼻尖、肘尖、胯尖,膝盖尖、脚尖。
鼻尖:鼻为准头是人中正的一个基准点,如尾闾找鼻尖。
鼻尖,膝盖尖,足尖三尖相照皆是,但鼻尖要放在鼻尖前约20公分处(意念)这样,尾闾中正找鼻尖才能形成一个由长强至鼻尖前20公分处形成一个倒圈气场。“三尖相照”的照是照镜子,也是在鼻尖前、膝尖前、脚尖前20公分处形成一个基准线,形成眼前、膝前、足前的一道防线,同时也是眼神集中的依托。
躯干部的穴位:
1.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处,与百会同属督脉,意念感觉如五分硬币大小,感觉在皮肤上贴着。有“沾衣临肤”之感觉,是背部的一种轻灵感应,也是身法中的拔背的意动,即以大椎穴与衣服相贴之意,也是开后三关的向上提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轻劲。
2. 肩井穴:把肩井放到躯干部,而不放在上肢,是因为肩井与涌泉这个左右的大通道,它贯穿身体的左右两侧,形成了两个内在的支柱,也是人接地气的主要通道,“上下一线线全凭左右转”是指肩井与涌泉构成的左右大通道,才能有上下一条线的和左右转的功能,这在实践中可以体会。
肩井属足少阳胆经,在肩上高处,当大椎与肩
肩井通涌泉也是气入地的通道
肩井不但有莲花的开合,还有珠的沉浮作用,而当开和浮的时候还要有旋的感应。一旦肩井不能与涌泉形成通道,也就是失去了身体的平衡,导致重心失中。身法中的松肩,不是松肩关节,而是像上面谈到的感应,使肩关节能自由的活动,才能真正的有松肩的作用。
肩井通涌泉,涌泉要开,而有一种肩井就是涌泉的感应,有通道而似无,才能有上如浮云,下如流水相互配合,也就是上下相随的感应。下似流水的沉浮,要有行舟劲,即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又要有流水与天下至柔莫过于水的感觉。
3.膻中穴:在两乳头之间的正中,属任脉。
感觉大小为1分硬币大,是开穴,意想硬币放在胸前膻中穴20公分处,形成胸前的一个球形的开阔空间,这样形成了空胸,也叫空其胸,是虚。是上肢活动上如浮云的一个感应现象。
同时,气贴背脊,与夹脊穴形成空胸紧背的相互协调。与中丹田实腹的要求形成上下一虚一实的协调。与手的活动形成一个手活动气场的支持。与眼神的平远视作为信托。也是力由脊发的后实前虚的协调。也是“顾在在前”即眼前、手前、足前相互感应的协调。
同时也是呼吸调息的基础,使气息不滞而畅通内外。形成胸前的空阔坦荡、气息平和、上如浮云、全身轻灵之感。要随时随地总要有这种空的感应,才能应服自然,与外界息息相通。太极拳空胸紧背的要领,不在胸内而在胸外,才能真作到空其胸的意境。
另外,空其胸是在体外,而实腹则在体内(中丹田),拳诀有“背不圆力不全”就是指没有做到空胸紧背,或者说是开后三关、气贴背、开夹脊才能做到力由脊发。
4.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椎棘下旁开0.5寸,左右各一穴,两侧共34穴,属奇穴。
我们用一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