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内劳宫穴:在手心中间,也是一分三硬币大小,接受外劳宫的吸透,与中丹田有气感的感应。内劳宫属阴,不管是吸是放,皆得有空手心的感应,也就是说内劳宫接受外劳宫的透感和接受中丹田的气感应,本穴要空才能接受。如实或有力就不能接受外劳宫和中丹田的气,使手掌变成呆滞而不能发内在的劲。也是展掌的中心点。
10. 中冲穴:在中指端,有指甲脱落的感觉。中冲只能向回找内劳宫,大陵到尺骨头,中冲穴不能放出不论手型如何动作向上或向下向前向后都一样,只有指甲盖有脱落感应才能劲的控制了中冲穴的放出,这样不管进退都不丢。
11. 内关或外关穴:内关在掌侧后横纹后指筋的中间,手背部的相应点即外关穴,是一对透穴,穴点有铅笔精细。当桡尺骨平行或交叉时其交叉点正相当于内关穴处,手向前向下阳掌时内关向外关透,平行时也就是手向上向后阴掌时,外关透内关。
注: 上肢的手是全身活动最灵巧的部份,穴位也多。手之阳经皆由手至头,手的活动开发大脑。
另外,手指圆撑形成虎口圆撑,阳掌要求五指微屈微开,阴掌要求大二指分开(走列缺),四指与中指并拢,二指指出。
前插掌下插要求以中指为主,二指与四指又与中指相吸又要相斥似离似合。
握拳要求拳心要空,拳面要平,以掌纹向内收才能手心空。手指两侧有由指尖向指根处流动,流后再由指尖两侧开始向指根流动,是上丹田与中丹田向下结合的感应,脚心涌泉穴开,气入地三尺,手心向下有接地感,是全身重心最低的位置,外劳宫吸内劳宫使手心接地感上提,脚部有脚腕松的感觉,并形成脚部圆的旋动感应,是脚下重心向上转移的感应。
手变钩虎口找耳
前插掌下插拇指要并,列缺要开。手向前伸时眼神先出去手追神。手收回,眼神留下手先走眼神跟手走。手腕前平举,手腕在耳垂与肩之间。外劳宫可贴另侧的下肢阳陵泉。
下蹲式左右虚实过渡,内劳宫可找阳陵阴陵阴陵阳陵即摸膝动作。收式时两手中指尖向上指,但中冲穴要向回收气。
以上这些都说明手的动作既细微又与全身不管是部位或气都有其相应的关系,应好好揣摩之。
下肢穴位:
1. 凤市穴:在大腿侧中线,直立时手自然下垂中指所在之处,是一个点,比较浅表,局部有微向外涨的感觉,也是一个开穴。中指点风市穴可达到上肢气往下送,下肢气往上送的松劲,是升降沉浮的标志点(好像船和两舷)。身体升降风市穴有一定的升降感觉,同时风市穴也可以向体外移10公分形成气场,尤其在体位下降时。
2. 阳陵泉穴:在膝关节下,小腿外侧,感觉也是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小腿内侧相应的点是阴陵泉,也是一对透穴,可以往复相互透,是膝关节下重要的穴位。透时就好像穿一个钉子一样。阳陵泉在弓步时后腿要蹬之于足,是阳陵泉找足踝下的申脉,而不直接蹬足根。申脉与照海穴(足内踝下)皆出于足根的根中穴(足莨好似一个圆球形根中穴就是球心)。
3. 阴陵泉:在膝关节下,小腿内侧,也中如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阳陵泉形成透穴,在两腿前后成左右虚实过渡时,一侧的阴陵泉找另一侧的阴陵泉。阴陵穴也是由气冲向下“气”到涌泉的一个通过点,所以阴陵泉与涌
泉是通道,不与照海穴相通,并步时两腿阴陵泉相贴。
4. 照海穴:在两脚内踝下,在坐步时,尾闾找照海是坐步的稳定性感应,而不是尾闾找足根。提步时或足根提时,照海穴找天枢穴是踵吸。
5. 申脉穴:在外踝正下缘骨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阳陵泉找申脉是后足蹬的感应,才能松胯提膝可上步。申脉是阳跷脉的交会穴。足根中心为申脉和照海的源点。
6. 大敦穴:在足大趾本节外侧趾背上甲角后0.1寸处,属厥阴肝经。是一个点,为全身在脚上最吃力的一个点,当大敦穴有吃力感时,视神是向前远放出。膝盖尖不能过大敦穴,也是下肢的弹力点。大敦穴可上络于目。
7. 涌泉穴:在足底前,中1/3折点,举足时呈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感应如一元硬币大小,也是开穴,与地气相沟通,可入地,也可接地气上涌,入地是呼。上与肩井穴形成左右的两个上下的大通道。因而保持身体左右平衡和虚实转换。
8. 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正中,属督脉。为任、督、冲脉的源点,也叫地户,阳气通过会阴叫阳会于阴,地
注:脚的支撑全身,利用大敦穴,阳陵找申脉,尾闾找照海来完成。比如弓步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向前
以上大概的谈一下练功时穴位的感觉、感应、相互关系。尤其动作不单只是肌肉关节形成的,而是有穴位经络参加运化才是以气运身,才能灵活。立身中正安舒也是穴位与经络的运动结果,所以我们说太极拳运动既有形体的表现,实质上又是穴位经络运动的结果。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再配合拳架子来体会它。
以上论述了一些穴位与运动的关系,所有的运动都与经络有关,用穴位来研究运动,是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