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
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一、当代“推手”的现状
近代以来两次中国武术热潮造成太极拳风靡世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为第一潮,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方兴未衰。不过,演绎太极拳由真打实战的柔化真功夫退化到如今只有多式样,即一些花架子却没有当年老拳师们的实战的真功夫,太极拳功夫的三种功用业已分道扬镳。这三种功用即是:一为艺术展示的美学功能(包括文化修养);二为健身强体的自疗功能;三为自卫防身功能。尽管太极拳的上述三个功能展示目前看来推广得比较好,但第三个功能中属于武术本质的技击防卫术却在太极拳中完全弱化了。
其实,真正养眼的好的武当太极拳,上述三个功能都具备,展示起来如行云流水般优美,而且在强身健体方面尤具实效。正如当年武当山的祖师爷张三丰所说:“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也。”
我们现在流行的太极推手,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体育学院的所谓学院派牵头,旨在推进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的推手比赛,回头来看,这种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的太极推手比赛从比赛细则到实际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或许与真功夫的失传、武术家的断代、老拳师的固执和失态、以及适合去教推手的教练缺失等等的实际情况相关,在笔者看来,让一批没有师承的新中国出身的学院派和武术学校出来的年轻教练去“教”传统功夫,特别是进行太极推手这个有名不实的训练,那拿出来的东西不是怪胎才怪。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由学院派牵头搞的中华武术竞技改革和市场化操作,不仅说是失败的,甚至有可能将太极推手引入歧途。真正的太极推手是不能用现在的竞赛规则来检验的,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一个中间锻炼方式和过程,用来竞赛的太极拳技法不能定位为太极推手。
从当代大量的信息和媒体反映出的资讯材料来看,足以证明太极推手只是锻炼的一种方式、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这也是众多的真正太极拳师们认同的观点,很多权威的说法都证明太极推手不是如今的推手比赛的式样。而一些来自学术界、学院派的所谓专家们为应对西洋的竞技武术,热衷于套用“中体西用”模式,搞得太极推手不伦不类。因此,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太极推手表演的两种情形:一是民间的发放式的,这种发放不能代表终极实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锻炼,这种推手的喂劲、给力都不同于实际与人打击的力型,所以发放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再一类就是挂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实,中间推手、打手、散手夹杂,甚至包括硬拉、强推、生拽等的击打和强制性打法。这类在比赛中多见。因为有怕被打和输的心理因素在做祟,这种推手没能彻底放松,仍用拙力和僵劲。而太极拳的松、抖、弹、发的各种力也就难以发挥。好的推手,一定会将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散手,以及武术上的一切拳术散手相区别。好的太极推手能做到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起码是知己知彼,进而达到我独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欲克敌制胜,必须练好周身一家的推手基本功。太极推手采用、捋、挤、按、采、、肘、靠的招法,粘随不脱,作用对方。顺其自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乘势借力,牵动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进而抓住机会乘虚而入,以实破虚,将对方发放。
纵观当今诸多名家里手对太极推手的认识渐趋统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即使是系统理论各有千秋,形成由各式传承的特色推手,都不为过;丰富多彩的推手形式对太极拳推广和人们健身强体肯定是有益无害的。不过,笔者还是坚持在现如今发达的信息资讯时代太极推手应该有一个基本完整、完善的理论标准。太极拳推手要为太极拳的返璞归真作见证,要为太极拳实际运用的本质特征负责和出力,只有合理的推手理论指导才能指导训练,才能培养和训练出真功夫。所以我们定位推手,旨在说明:它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哲理,既是习武者以武自娱和修身,或以武会友,交流、切磋,乃至比赛的一种形式,也能提高人体的素质,在自卫防身、健身强体等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即使推手发放有综合了摔、打、拿、踢等变化于一体的(陈式、武当赵堡式)推手运动,但也不同于散打、摔跤等项目。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在这个功利和名誉甚嚣尘上的浮躁时代,不要强为难地把训练推手的锻炼过程,拉去作散手比赛的项目而哗众取宠。
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二,推手的定位和标准
笔者很赞赏姚继祖老拳师的说法: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学习太极拳技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也是学会拳架到学习散手的阶梯,是获得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主要手段,有一定的技击实用性,可以发挥真正的技击效能,但它毕竟不是实战,而只是技击练习”。
真正的太极推手是按沾、连、随、粘的原则、通过用、捋、挤、按、采、、肘、靠等招法,在双方接触后,用身肢感受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达到身心懂劲后,凭借自身反应敏捷,及时感觉,并马上决策,是否顺其自然,随伸就屈,还是化解力点,迅速反击、反弹,借力而为,达到破坏对方重心。这种方式方法就是太极推手。太极推手的内在要求是松沉彻底、中正灵活、通晓手法、虚实分明和周身一家。外在要求有几个前提:一是双方要有部位充分接触,也就是粘上;二是化解的方式是借力型,即引进落空;三是在手法上有不能抓拿等硬性致死的动作。也有人(根据自己拳式风格)列出下述五点要求:
不允许有抓、握、撕掠、搂抱、拿反关节等手法;
不允许用勾、绊、摔、跌等技术;
不允许脱手击打,以及踢、蹬、踹等技法;
发人不用蛮力推搡猛击,而是在对方失衡之瞬间以劲弹发(或此情景下的拿发);
必须建立在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基础上。
在上述这些内外要求下,才能锻炼彻底的放松功,形成换劲力,练就松沉劲,做到手脚节节贯串能力,并习惯性地运用劲整来发放,条件性地反射、做到脚有根,力发于腿,主宰在腰的能力,最后发落点对了,就成功了。这样才能像拳论上所说的沿着“着熟、懂劲、神明”的三境界提升。如此这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与对方接手后,不用变换手法而“挨着何处何处击”;二,对方被发出的情况是整体倾斜或弹出、或跌倒,而不是局部的东倒和西歪;三,我发放的动作幅度小而劲力长,即寸劲或抖劲或弹劲,对方感受的是有股强大的内劲和余力将自己发出来;四,这类发放如果不是内脏腑部位,是不会伤人的,对方只觉得失去重心和被弹出,而非受伤、非受制倒地;五,多数发放都有螺旋劲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