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自驾游 > 天台山国清景区导游词(2)

天台山国清景区导游词(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24 20:3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历史沿革] 国清寺是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根据智者大师亲自绘制的蓝图,命司马王弘督造的。仁寿元年(601),殿宇初成,称“天台寺”。大业元年(605),因智者大师初入天台山时,久居天台的定光禅师对他所说的“寺若成,国即清”的预言应验,赐额国清寺。在唐代与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唐会昌五年(845),武宗下诏灭佛,国清寺也被拆毁。大中五年(851)重建,书法家柳公权写了“大中国清之寺”的匾额。北宋景德二年(1105),真宗赐金万两大修,诏改“景德国清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诏令“易教为禅”,国清寺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除元代曾一度恢复天台宗以外,一直到1931年才恢复其天台宗祖庭的地位。国清寺殿宇屡经修缮,现存主要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文革”期间,佛像、法器等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国务院拨巨款全面整修,对外开放。1983年公布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自唐、宋时起,国清寺就是日本和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中外天台宗信徒朝拜之地。1963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外胜景]国清寺位于天台山南麓,距县城3公里,四周五峰环抱,左右两涧萦流,中间是一处台阶式的盆地,苍松绕翠,幽深若藏。

 

[隋塔]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茸。塔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省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的四周空洞。其色绛黄,雄伟壮观。民初整修时,从塔中取出7方隋菩萨石刻线条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现藏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

 

[巨赞塔]在隋塔北,方形石结构。巨赞(1908—1984)俗姓潘,名禁桐,江苏省阴县人,早年参加革命。1931年从杭州灵隐寺出家,曾住天台,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著述甚丰。1968年遵其遗愿安放其骨灰于此。

 

[章安塔]在寺东祥云峰麓。章安名灌顶(561--632)原常州宜兴,祖上因避乱迁往临海章安(今属台州椒江区),故人称章安大师。从23岁起随侍智者大师,笔录其方教,卒后葬于此。塔头寺旁有其衣冠冢。他与智越禅师同为为国清寺开山祖师。现存塔为1985年春重建。

 

[圆珍亭]在章安塔旁。圆珍(814--891)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853年8月入唐,到国清寺跟从高僧物外禅师学习天台宗教义,抄录典籍。856年后又一次来到国清寺。858年回国,带去经卷441部,建造了日本大德僧院,即“止观堂”。他著有《法华经论》多卷。

 

[香光茅蓬]在祥云峰上,三合院,山村民居形式。堂中有民国时国清寺信持可兴和首座、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静权二位高僧的真身塔。

 

[七佛塔]在寒捨亭前,俗称“七支塔”,供奉过去七佛。也称迎宾塔,它们象真诚的佛教弟子,迎接游客的到来。七佛塔原是与隋塔同时修建的,距今也有1400年的历史了,但几经毁建,目前这组七佛塔是1973年重修的。日本著名的“国东塔”,造型与国清寺的七佛塔十分相似,有关学者认为,它就是以国清寺的七佛塔为祖型建造的。

 

[一行禅师塔]在寒拾亭侧山脚,为唐代密宗高僧,天文学家一行禅师(673—727)的纪念冢。墓塔通体白石雕砌,庄严肃穆,中书“一行禅师之塔”六个大字,明董其昌曾重题。旁边有一幅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衍历,弘开密法注释日经疏”。总结了一行禅师的一生功德。此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行禅师衣冠冢,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寒拾亭]在寺前,一路穿亭而过。这是一处为纪念唐代诗僧寒山和拾得而建的路亭。寒拾亭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的“五峰胜景”和“万松源处”,点出了国清寺的景观特色,旁临赭溪,赭溪因溪床颜色赤赭而得名,发源于石梁镇连柱山,这一段又称“国清溪”。

 

[五峰]寺宇建造在海拔344米的八桂峰向阳坡地上。西北面高462米的映霞峰和西面180米高的灵芝峰,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冬季凛冽的寒风。南面301米的祥云峰和东面的318米的灵禽峰之间,有一道比较开阔的山谷,既是寺院的入口,又成了夏季东南风的引道,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双涧]北涧流经寺院的东部和南部,西涧经寺西而下,两涧成为天然的“护寺河”,并提供纯净的水源。

 

[选址]古人认为“山环水绕必有气”,国清寺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选址标准,完全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兽”模式,是一方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

 

[教观总持]现代佛学家王震1935年题写在寺前照壁上。教观的“教”是指佛教的教理教义,是佛教的思想精髓,也就是理论。“观”,就是观心观法,体现佛教经典真理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实践。隋代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批判北方佛教偏重修持、南方佛教偏重义理的同时,创造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天台宗。他明确指出:教与观,犹如车之二轮,鸟之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的《教观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佛祖之意,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意思就是说,佛教的意义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会出偏差,理论没有实践的推行就无法传播。有了理论不去实践就会罔然不知所云,光有实践没有理论指导就可能走火入魔发生危险。那么“总持”又是什么意思呢?“总持”是梵语“陀罗尼”的意译,其原意是总持一切无量佛法而不失散。日本中西启子教授则精辟地解释为“制心一处、念念不离。”也可以解释为必须紧紧把握住的“纲”。“纲”抓住了,“目”也就不会丢失了。可明方丈概括说“教观总持”的含义,用现代的语言简单地表述,就是“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是佛教天台宗的立宗之本,也正是天台宗能经历千年而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

 

[双涧回澜]天台山十大景之一。发源于集云兴龙湾的北涧和发源于黄泥山岗的西涧,一清一黄,在寺前丰干桥下汇合,形成一个旋涡,激荡潆洄,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