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习俗(13)(4)

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习俗(13)(4)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16 04:0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夜为除夕,民称“过年”,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入夜,户户炉火熊熊,灯沅明亮,欢歌笑语,酒肉飘香。在外儿女均赶回团年庆岁,初嫁女居邻近者亦回来“吃年饭”。要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围炉守岁至半夜还要吃“砧板肉”。近年电视兴起,一家人团聚一起,边看电视节目,边品尝瓜子果品,回首往岁,畅谈未来,欢笑直至午夜兴尽。

禁忌

民间禁忌实亦属巫迷范围。新化民间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亦多有反映。年初,兆一年之吉祥与否,禁忌尤多。过年放鞭炮忌哑炮,煮饭忌半熟的“夹生饭”。从正月初一至初五,称“破五”,忌言妖魔鬼怪;初一忌扫地、挑水、切菜、动土。“破五”之后,旧时还有“丁不剃头、亥不杀猎、子不开仓、戊不动土”之忌。使用数字要说“一本万利、双喜临门、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吃完年饭,要说“吃饱了”,忌说“不吃了”;小孩说话偶尔犯禁,要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除年初外,平时禁忌亦多。正月忌头,腊夜忌吹口哨。船工忌讲“打、滚、翻、沉”,姓东或姓在的要讲姓“浮”。煤窑忌讲“火”,点火叫“点光”(或“点亮”)。挑夫置扁担于地,忌女人跨过。求医看病,忌遇关葬或木工。病人忌说“呷药”,要说“呷茶”。老人过世忌“时辰不佳”,尤忌大年三十逢丧。孕妇家忌动土、钉钉、移动家具;产妇四十天内忌出外做客;新娘进屋,忌孕妇产妇迎亲。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有风俗舞、龙舞、狮舞、宗教舞等。

风俗舞

民俗舞优秀传统节目有《蝴蝶戏媒》、《采莲船》、《渔翁戏蚌》、《老汉背妻》、《踩高跷》。《蝴蝶戏媒》通过一旦一丑三逗、三扑、三捉等舞蹈动作和幽默的哑剧表演,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采莲船》道具为竹木扎小船,中拱船篷,四周贴花涂彩,下饰绿绸。一扮旦角,立船舱握舷边摇摆,一扮老汉在后荡桨。以八音锣鼓伴奏。《渔翁戏蚌》由二人表演。一扮蚌壳精(少女妆),一扮渔翁。以八音锣鼓伴奏加弦乐为音乐伴奏。舞蹈语汇大意:渔翁下海捕鱼,意外发现蚌壳精;欲捕之,旋遭戏耍,三次被钳;最后蚌倾心渔翁,定情结缘。《老汉背妻》一称"假背真"。由一人表演两角色,整个化装好像老汉背着他的妻子,体现老夫妻互相关心。《踩高跷》表演人数不定,均足扎木条,高三、四尽至五、六尺,化装居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如《十八相送》、《水淹金山》等。

龙舞

龙舞有布龙、草龙、板凳龙、干龙船等数种。春节、清明城乡龙舞盛行。龙头大的叫狮子龙头,小的叫草龙头。舞龙时,龙前的大锣大鼓、龙后的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演奏造气氛。布龙用五彩布料罩于多拱竹架龙骨上,长数丈,每拱分别由一人执掌。草龙用稻草扎成,比布龙短小,舞法如布龙。板凳龙从益阳、常德传入,流行于洋溪镇。用长凳一端绑龙头,一端扎龙尾,四人各举一凳脚,前后翻滚转动。后改用布做龙身,龙头装木柄二,龙尾装木柄一,由三人各握一根。表演时,配打击乐,奏小调曲。干龙船亦流行于洋溪一带。其道具是龙船上的木龙头。每逢端阳龙舟竞赛后,余兴未尽,入夜将木龙头取下,人手各执一个,走街串户舞耍、比赛。由于道具太重,所以,舞蹈动作较简单,仅“单毛舞”、“双手舞”两种,步法也只有“左右上步”。

狮舞

从饰形与演技分,有肉狮、毛狮、文狮、武狮等几种。民国初期多肉狮、文狮,民国末期多毛狮、武狮。文狮表演“母带子”、“舔毛”、“打滚”、“玩球”等;武狮表演扑、跳、翻、腾等表现力度的动作,技艺精湛者两桌相叠亦能跳上蹿下,双狮可同桌表演,其舞蹈徒刑有“白马现蹄”、“太公钓鱼”、“观音坐莲”等。民国20年后,县内还出现高脚狮舞。一人表演的布袋狮舞又称为“耍毛狮子”。 

宗教舞

宗教舞有“搬开山”、“土地公婆”、“庆六娘”、“判官扫街”等。“搬开山”缘起张五郎神话故事。传说“五郎”是樵夫、猎户之神,善变化,能伏一切妖魔表演。表演者戴假面,其状如门神,额宽、颚翘、眼鼓、口大、脸色红黑相间,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在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节奏自由,动作生活化,内容多生活琐事、趣闻,以谐声逗笑。“土地公婆”由二人表演,分别戴上“土地公婆”面具,各执龙头拐伏,模拟饲养六畜劳作状况,动作迟缓,配巫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