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习俗(13)(7)

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习俗(13)(7)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16 04:0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长沙县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

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长沙人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长沙人叫生日饭为吃面。

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居住习惯 

在乡下,一般一家一栋屋,中为厅,前有廊。有的一侧有厢房,呈曲尺形;有的两侧均有厢房,戏称“一把锁”。厅也叫堂屋,堂屋两侧的房子叫正房。厅两侧各有一间正房的叫“三大间”,也有“五大间”、“七大间”甚至“九大间”的。富家多住由前后两进或多进、左右横栋围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门、围屋,并有八字墙、山字垛、照壁等。大户人家,前后迭屋有五进甚至七进之多,每进厅屋均设楼空雕花屏风式中门,每厅之间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过亭相连。逢喜事各进中门洞开,从大门至上厅神龛,深数十米甚至百余米。正厅两侧有对称式横厅,厅外连厅,回廊与巷道将数十栋房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进屋,如入迷宫,知进不知出,颇具建筑艺术价值。这种聚族而居的大屋场在民国以前并不鲜见,在浏阳北乡可说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户人家。这种屋场宏大气派,便于喜庆活动,但室内采光不好,中心区域阴暗潮湿,春季甚至生绿苔。民国时兵火水患频仍,大屋场多遭破坏,越来越少。现浏阳等地尚存数处,弥足珍贵。如浏阳龙伏乡的发八寺大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内有正厅、横厅14个,曾同时宴容300桌。

娄底四季分明,冬寒夏热。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吊于楼,钩上挂炊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绩,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梅山地区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使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对主家均不利。

娄底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异。滨湖平原,房屋多为青砖脚、土砖墙或泥抹墙茅屋,进深多不足8米。丘陵地区,因木材丰富,地势适宜,房屋较高大,屋脊有的高达8米多,进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楼上钉木楼板,楼上可开铺、储粮、堆农具杂物。墙脚多用麻石、红石或烟砖,墙体多为土砖砌成,也有士筑的,甚至全用木质墙,称木心屋。富家也有烟砖到栋的。山区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筑墙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间屋场,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谓“朝南起个屋,子孙好享福”。有的人笃信风水,要求屋后及两侧“有龙脉”,山势左环右抱,前有流水,地势开阔。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灾难多,便怪屋场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几改槽门朝向的。同时讲求屋前屋后有风水树,使屋场深藏不露。若古树繁茂,则认为屋场兴旺,人丁繁衍。谚云:“屋旁有大树,屋内有寿星。”如有外人毁风水树,则全屋场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将树团团围住,大有“誓死捍卫”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请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择吉日动工。树大门框或上梁时,更为隆重,要宴客。特别是上梁,须举行仪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谐音“子”,寓意子孙发达。梁木正面中心处画有红黑相间的太级图,两端书“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与图之间各画一个八封图。上梁时,由匠师喊彩,如“贺喜东君,今日上梁。张良斫树,鲁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岁时节日民俗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渭之小除夕,俗称小年。这一天以斋果糯饭敬送灶神(人称玉帝的女婿灶王爷和玉帝的女儿灶王奶奶)上天奏事,祈求灶神在玉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全家人畜平安。从这天开始,各家各户把屋前屋后以及桌椅器具打扫洗刷干净。农村喂养有肉猪的农户开始杀过年猪,并置办年货,如做套花(或称焦饵)、糍粑等。外出他乡经营、谋业、做生意者,开始返里。过小年后,乡间小道行人骤增,多为亲戚之间互送年货者和返乡的游子。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腊,远古是一种祭礼名称,“腊八节”,原本是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腊八”这一天,又称“佛成道节”。为了纪念释逸牟尼“得道成佛”,各佛寺都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成为民间习俗。家家户户都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聚食,馈送亲友。湘南一带人于这天酿酒,名腊八酒;酿制霉豆腐,香辣可口,名腊八豆腐。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