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满意答案 该答案已经被保护
目录
农事风习之"栽禾师傅扮禾客"
早稻多在清明前后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吹,而无"扬场"的。
农事风习之"一季红薯半年粮"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
农事风习之"屋前栽椿不过檐"长沙地区林木资源极为丰富,除数百个常见的树种外,还有银杏等一批稀有品种。农家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樟、柏、竹、梓、枫、杉等风景树及各种果树,但有的地方有"门前不栽竹,屋后不栽桐,大门口不栽棕,院中不栽松"之俗。屋前栽椿,高不过檐。栽竹时往往逗哭儿童。人们买成片山林砍伐叫"判山",全伐称"青山",单一树种砍伐称"花山",一般不砍"飞子树"(种树)。进山采伐禁忌很多,先要宰雄鸡沥血祭山神,以保清吉。在山上讲话特别谨慎,毛草马虎不得,一般上午只管做事,极少讲话,以防失口。
长沙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长沙畜牧业已经遍及每个家庭。
畜牧喜禁之"姜太公在此"长沙养猪自东汉改放牧为圈养,即在偏屋(或称杂屋)内砌猪栏、猪楼。栏楼上有"上楼子""下楼子"之分,外装栅栏,下安石槽。猪食叫潲,习用青饲料加碎米细糠煮熟。母猪、仔猪、架子猪的潲内酌加米饭、豆渣、麸子、酒糟等精饲料。谚云:"喂猪没巧,栏干潲饱"。
长沙农家猪栏墙上,每每写有"姜太公在此"、"姜太公到此",还印有石灰五爪掌。这是因民间传说,姜子牙在岐山筑台封神时,其妻马氏阴魂不散,长跪请封,气得姜太公怒骂:"你这瘟神......"话还没完,马氏叩头就跑,自此做了危害牲畜的瘟神,农家利用马氏惧怕姜子牙五掌雷的弱点,借之驱逐瘟神。故事神奇得固然可笑,但在民间却世代流传。
畜牧喜禁之"爱牛一往情深"长沙养的牛,多为役牛,奶牛很少。无论水牛黄牛,皆关养在室内牛栏中,只在春夏秋季的早晚,由童叟牵着放牧。农家认为牛吃露水草可清热滋补,人们牧牛时一般兼割青草,分别于中午或晚上撒入牛栏中。农忙使役时加喂食盐、谷米、酒冲生鸡蛋等精饲料,让牛生劲。冬天主要喂稻草辅之以谷糠之类。
浏阳上东乡在秋冬季节常赶牛上围山群牧,使江南水乡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草原风光。农夫爱牛一往情深。下雨,怕牛着凉而加盖牛蓑衣;冬天用稻草垫遮盖牛栏屋以避风寒;夏天则薰烟驱蚊;四季生怕干了"牛百叶",总是将牛水缸灌得满满的。牛生病,急忙喊郎中开药,有的还急得哭。牛老了,有的不忍杀戮,让其自然老死,死后还点香烛相敬,葬之以土。
畜牧喜禁之"鸡蛋人情"养羊,是农家的另一副业门路,通常是白天用绳索拴于河滩或山边。特忌羊伤庄稼,谓羊吃过的苗长不起来,有"牛口肥,鸡口毒,羊口往里缩"之谚。
鸡鸭是农村主妇的摇钱树,礼尚往来,少不得"鸡蛋人情";缺火柴少盐,临时用鸡蛋去换;丈夫累了,煮两个荷包蛋端过去是最常见的"妻慰夫"行为。长沙养鸭以"放湖鸭"(或作凫鸭)的规模为大,一户养百余只或数百只,备鸭棚炊担,外出游牧,春天为产蛋旺季,每日可捡蛋数十公斤。
湖湘先民早在远古就以渔猎为业,已发现7000-9000年前的石镞和渔网坠。长沙附近还出土了不少商代铜箭簇、铜鱼钩等渔猎工具。
渔猎趣话之"照鱼放钻子"长沙湘江两岸渔家有"涨水鱼,退水虾,不涨不退捕毛花"和"七上八下九归窝"之谚,即七月以前捕上水鱼,八月以后捕下水鱼,有的还结伙去洞庭湖捕捞。
俗话说:"吃鱼没有捉鱼味"。长沙为鱼米之乡,除此专业渔民外,迷恋于鱼道的男女多矣,投钓、扮罾、撒网装籇,五花八门。每当春雷滚动时,便有人冒雨出动,抢占有利地段,设网下笱。当户外蛙声一片时,"照鱼"的灯火便闪耀不停。春来到,放"钻子"的更普遍。"钻子"即小型鱼籇,为篾制锥形捕捞器。夏秋枯水季节,一些人便在河中下拦网,上下游各一条相向而拖,合围至有利地段时再收网逮之。在浏阳河、捞刀河等支流,民国时常见装"溜网"的--在河滩流水处设"八"字形墙坝,中流急水处装一略向上倾斜的竹篾溜网,鱼儿游出急水口,即脱离水体而进入溜网中。发水时溜网中的鱼儿总是蹦跳不已,银光闪烁,有时日夜可取鱼数百公斤。
至于龟鳖,昔日长沙郊县随处可见。有人在河边斫柴,一次曾拾一篓乌龟。当时人们拾到龟后多放于天井,让其洗阴沟。鳖,长沙叫脚鱼、团鱼,除用猪肝设钓外,还有捕擒饲养世家。浏阳坪上村李启明、李卓洲、李威洲父子,常带长把渔叉行走于浅水滩,鱼见叉即钻沙,他们手到鳖擒十拿九稳。在深水区,先在岸上击掌3下,鳖闻声而动,动则冒水花,他们一猛子扎入水泡涌动处,很少空手上岸。父子数人一天可逮鳖数十公斤养在红石砌成的缸中,客人来了,随时享用。
渔猎趣话之"陷笼活圈扎馋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