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锣。打水归,加贡香(柏木)煮沸,凉后沈浴,更衣装殓;穿五、七、九层衣裤,戴"唐巾帽"。棺内垫石灰、炭末,铺皮纸。棺置正厅(在外身亡的,则禁止入厅,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入棺俗称"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称"长生"、"寿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叶头"等两种。长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绅用内外两棺,内棺为陶质,外棺为楠木、柏木或檀木制成。普通人家仅一杉木棺,赤贫者有用木板临时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准备了寿器,用漆(内红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后,棺称柩,或灵柩,殓而未葬则称殡。
祭奠
从"上材"到出院的时间,因贫富而相差甚远。贫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为安",富者有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多数为5-7天。入碱后,立扎孝堂,罗孝帷,点长明灯。子媳头戴孝帽,身着麻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纸的竹棍或桐木棍),孙辈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缝白布。亲友来吊唁,不论年长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俗名"闹丧"。
法事
法事又名做道场,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谓"三日四夜道场"。做佛事即念经,边念边敲木鱼。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围,口诵《正气歌》等。
治丧活动
治丧活动在出滨前一天达到高潮,吊唁宾客络绎不绝,丧酒有多达几十席甚至百余席的,最后恭迎母党(舅家)。此日一般有封殡(又名封灵),告祖,成服,烧灵屋,打八封灯、开路灯等活动。封殡,与亡者永别,是丧葬中最悲痛的时刻,亲人们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悉数堆入柩内,除衣物外,还有金银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泪流入。
灵屋
灵屋又名冥屋。相传起源于三国:周瑜作古,孔明梦见他披发仗剑呼喊:"还我荆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宁,乃召工匠作一纸扎荆州城与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静神安,从此民间渐有此习。长沙扎的灵屋,均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堪称艺术品。惜乎付之一炬。
出殡前夕,孝子通宵守灵,俗称坐夜。宾客多拥聚孝堂听夜歌。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来源已久,周朝时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认为源于"庄子鼓盆歌,是夫妇之死别"。长沙人多请歌师或亡者生前好友唱,连唱几晚,有一定的曲调,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语。至出殡前夕,唱"辞别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泪泣不止。
长沙新婚风俗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
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婚礼风情之"背灰扒"
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凤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待客习俗待客 长沙民风普遍好客。客人进屋,无论寒暑,少不得要泡茶接待。
宁乡、望城等地,杯中时放些炒熟的黄豆芝麻之类,叫芝麻豆子茶。
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 种特别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热情的主妇又会端来一碗。客人如不推辞。要连喝五六碗之多。如果尊长莅临,主人要出门恭迎,让客先行;客人讲话,要注目倾听。
祝寿习俗祝寿 旧语"六十曰下寿,"即六十岁以上老人整生(逢十)贺生日才能称为"寿"。长沙人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60岁以前做整生者,长沙人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俗,即满29岁,女满40岁不宴客,不愿做生日者,或先期向亲友辞谢叫辞客;或外出回避叫躲生。
过节习俗接春 节令习俗,流行于长沙地区。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此节,有"新春大如年"之彦。
立春时刻,设香案于门外对礼拜,鸣放鞭炮迎春。立春的节日食品为春卷,以白面皮卷夹韭菜肉丝。立春禁忌很多,忌吵架打破东西说不吉利说话及借钱、借火、借物给人。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已节,这天人们到江边去洗涤,清除污垢,消灾得福。后来盛行于长沙城乡的习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城乡居民用地菜子、生姜、红枣合鸡蛋煮食,谓可去风湿,护肝明目。
立夏吃笋 立夏节和夏历四月八,习吃笋子炒肉。名为"助力",又叫"接力"。据说可以健腿,象竹笋一样节节拔高,坚韧有力。有"立夏不吃笋,瘦得光梗梗"等民谚。
伏日吃姜 夏日炎热,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的习俗。姜要多放,有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散发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