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下来的套路内容主要是猴拳舞、狮拳舞、挡虎、打旗功夫、关刀舞、棍棒舞等集体武术。瑶拳动作小巧,粗犷有力,沉实稳固 ,发劲短暴、击打猛烈。集体套路编队合理,有条不紊,技法突出,气势完整。平时多采用 “插芭蕉”、“打木树椿”和“打旗功夫”练功,要求“下盘稳固”、“拳打四顾”。由于长年与禽兽相斗,仿禽兽形状猛态,故主张结合形象发声推力。它又有集体演练的特点,所以强调动作必须配合密切,编排合理。
4、瑶族传统工艺品
(1)瑶族刺绣工艺
瑶族刺绣是一种用针和色线在布上绣制花纹的工艺美术。瑶族刺绣是配色绣,用的色线有红、绿、黄、白、黑五种,绣花用的布底有两种,一种是白布,另一种是蓝靛布。绣白布时一般用红、绿、黄、黑的色线,绣蓝靛布时则用红、绿、黄和白的色线。在各种服饰花纹中,刺绣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花纹的配色或格式都有严格规定,如人形纹、兽形纹是限定白色或黑色,不用其他色绣。刺绣中线条要求成对角线、垂直线与平行线,角度是45度、90度、180度、无弧线。瑶族刺绣不用画底稿,一般先用黑线或白线(视布色而定)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大小相同的方格,然后在格中配入各种基本图形,若最后容不下一个图形,即绣出半个图形。瑶族刺绣一般从反面绣,不看正面。虽然刺绣中只有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菱形、齿形、蝶状等几种基本图案形式,但瑶族妇女轻巧的手艺,使之成为人物、动物、植物等繁多形象。
瑶族妇女喜欢刺绣,闲时针不离手,妇女们将刺绣所用的材料用长布巾包好,系于腰间,无论在家中,野外、工作之余,即将材料取出,席地绣花。
瑶族刺绣应用于装饰男女服装、手帕、腰巾、背带,既美化生活,又加固了服饰的边缘。
(2)蓝靛瑶的印染
蓝靛瑶习惯于种植蓝靛,印染蓝靛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手工艺。蓝靛瑶的印染工艺一般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作蓝靛颜料,每年夏末秋初,蓝靛瑶妇女便收割蓼蓝,放进染缸里用水泡,待其腐烂后再把渣捞出。然后放入新鲜生石灰并加以搅拌,经化学作用后,溶液的浓缩物逐渐沉淀于染缸底部变成了蓝靛,去掉上面的淡水,取出蓝靛晾干,待入秋后染布。第二阶段是印染蓝靛,印染时,先把蓝靛溶于水中,渗入石灰、烧酒。待染液呈清黄色时。便将布放入浸染,每浸染一次约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提出晾干,一天浸染数次,经十几天连续浸染,待布的颜色呈深蓝带暗红色时,拿出洗净。蓝靛瑶妇女们为了使布更加坚硬耐用,还把染过的布放入煮烂了的牛皮、猪血溶液里,浸泡几分钟,取出晒干,再把它蒸一段时间,再取出晒干后即可。
为了美观大方,除了印染,瑶族还喜欢在蓝靛布上进行印花。印花有腊印和针线折印两种。腊印是先将蜂蜡熔化,在布料上点出所需要印的花纹图案,然后再投入到蓝靛缸内进行印染,然后再用热水进行脱腊,脱蜡后的布料上就印上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图案了;而针线折印则是用针线按照事先在布料上上画好的花纹图案进行针刺,然后将布折缀后拿去浸染,浸染好了之后,将针线拆除,布料上即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图案。
广西瑶族的传统医药
1、瑶医
瑶医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瑶人就在山上采草果、茴香、槟榔等草药,拿到山外圩市中换 取“油盐”,他们还利用农闲,入山采药,外出行医,疗效很好,瑶医就逐渐名扬天下。瑶 医的足迹南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北至东北的哈尔滨,西迄新疆乌鲁木齐,东抵上海。行医 的瑶族大都是金秀、荔浦、阳朔、蒙山的盘瑶中的尖头瑶。其他瑶族各支系的医生不外出行 医,而是就地开门诊部,金秀瑶族自治县专门建立了瑶医门诊部,前去就医的不仅有瑶胞,其他汉壮病人也不少。
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卫生部门统计,瑶医治病的验方有千余种,可以治疗内科、外科、五官 科、皮肤科、神经科等四十余种病,瑶医治病的方法主要是“看、问、闻”三种诊法,尤重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确定病症,而后对症下药。
2、瑶药
瑶药以植物为主,其次是动物。瑶山药材非常丰富,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药物调查队统计 ,全区药用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瑶语专门命名、或瑶医知道有药物效用的50余种。 瑶山还有一些特殊药材,如灵香草、石耳、千金草、罗汉果、天花粉、桂皮等。
3、药浴
瑶族多住高寒山区,患风湿病的多,瑶医治疗风湿病疗效良好,主要方法是药浴,其配方是用过山风、野山麻、麻风草、葛麻藤、鸭仔风、毛线、生姜等煎水洗身。瑶人一年四季用这 种药水洗澡,不仅可以治风湿,还可以消除疲劳和困倦,妇女产后药浴还可以康复身体。
4、瑶族医药理论
瑶族民间传统医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医药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医生和民族风俗习惯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西对瑶族医药进行了发掘整理。瑶医在疾病诊断方法上,除了采用望、闻、问、切外,常用的 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面诊等,总结出风、锁、痧、痘等病症名称。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内服、外敷、垫、挂、洗熏、佩、熨、药灸外,还使用针灸、拔火罐、按摩、刮痧、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灸等方法。治疗的病种分内科、五官科 、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神经科、精神科等,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毒蛇咬 伤、妇科疾病。瑶医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 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瑶医外出流动行医售药者甚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据1986~1989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医药普查统计,有瑶医247人,有外出流动行医售药者312人,收集瑶医验方585条,调查瑶药980种。公开出版的著作有《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验方选编》。金秀瑶族自治县及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设有瑶医门诊部及瑶医研究室。
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
1、民居
瑶族大部分居住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部分居于石山或半石山地区。依山建立村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村寨之间的距离,少则三五里,多则十几里。寨子规模不大, 一般在10户左右,最多是30至40户人家。过去由于生活贫困,迁徙频繁,住房十分简陋。一般住宅用竹片、木板、茅草为墙,或舂泥为墙,上盖树皮、茅草或竹瓦,富裕人家建有瓦屋或砖瓦屋。有些地区有“干栏”式住宅。房屋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