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东周时曾任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相传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却给孔子讲述许多深奥的道理,使孔子折服于他。李耳一生修行道德,晚年才"著书言道德之意",是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共81章,有5000余言。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核心,创建了他的哲学体系,包括世界本原说、朴素辩证法及认识论等等。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神秘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是说在天地没有形成时就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存在。
以"道"为基础,老子又提出他的朴素辩证思想。他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随时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在这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范畴,如福祸、有无、美恶等。他还指出这些矛盾范畴的两个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在认识论方面,老子对人的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表示否定,他认为体认"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只需要"虚静"、"玄鉴"的认识方法,便可达到"闻道"的目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到后来大体发展为两个方向。一是庄子将老子的世界观发展为虚无主义;另一就是将"道"解释为规律,以"道"为礼、法的思想依据,形成了法家学派。除了这些外,老子的思想对后来道教哲学也有重大的影响,被奉为道教"教主"。
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由道可生出万物世界,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可以说由"道"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道是真正的纯粹哲学,他的行为哲学也完全从关于道(理)的理论中引出,因此他是中国真正唯心主义的先驱与代表。
战国中期,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在承认"道"是天地万物本源的基础上,对"道"的非物质性作了更为夸张的描述。在他看来,"道"是"自本自根",自己生出自己;是"无为无形",即为超感觉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从这种认识出发,他把万物都看成是虚幻的"物化",从而提出了"齐物论"的观点,泯灭了事物的差异性,"齐万物而为一";用相对主义的认识论看待世界,试图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构成一种逃避现实的人生哲学。老子与庄子有所区别的是,老子主张以"道"观物,认识出于主观自在,是先验论的认识论。
受道家影响,战国晚期的一些名家和法家学者,提倡"天道",把自然现象牵附到人事上,称之为黄老刑名之学;魏晋时期清谈渐盛,老庄思想与儒学融合,而外来的佛教更依附于玄理,促成儒、佛、道三家合流,形成了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思想框架的大体轮廓。
从整体而论,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刻。他所设想的"道",由于过分强调"无"和"无为",主张废除现有的"复杂文化"而返依于谆朴的自然状态,因此主张政治上的"无为之治"和"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这些思想不仅为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用,而且它的严谨的哲学类比方法、奇妙恍惚的想象力,夸张优美的文学描写,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宗教、医药、哲学和美学等,均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从中读出新意来。
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百家荟萃,法家思想最盛,原因主要在于:唯法家思想得以在各诸侯国落实于政治实践,各国佐政要臣几乎全为法家弟子。
法家是后起之秀,是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混成体,它源起于实践,目的在治国。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二是儒家的"礼"制传统;三是道家的方法论。当然,法家还包容了其他学派诸如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的思想。
战国初期的李悝是法家的开创者,他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早,但其地位与儒、道、墨等先秦显学的创始人不同,他并不是类似于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大师,也并未留下值得后人百般推敲的复杂著述。称李悝是法家的发起人,是因为他在魏国推行了较为系统的法治政策,并且公布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但他对法家学术的贡献并不大。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出现在战国末期,他在对既往政治经验和百家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了法家思想的系统化。
韩非不仅主张性恶,而且把人性和兽性混为一谈,认为人和野兽的本性都是以夺"利"为中心的,这种"恶"根本无法改变。因此,推行礼教道义对人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根本无法使人们弃恶扬善,唯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通过严刑厉法使人们意识到如果放任本性之"恶",就可能招致更大的"不利",因此只有屈服于"法"的压力抑止本性,才能勉强实现兽统治兽的秩序。韩非认为鼓吹礼教的儒生乃是祸国殃民的"五蠹"之一,唯有"兵"、"法"、"刑"等暴力工具才是切实有效的政治资本。
韩非构建了"法"、"术"、"势"三大板块,作为君王的统治方法。"法",强调法令的公开性和正义性。"术",强调秘密性和任断性,达到"法"所不具有的威慑力。势,就是强权和暴力。
韩非将其老师荀子的法家倾向发挥到了极限,大大强化了君主个人的权力,为日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打下了理论基础。
墨家思想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在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上独具一格。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以节用论为核心。
墨子主张:
一,实行贤人政治。使贤者治国为官,则"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财不散","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二,统治者应节约费用。短丧薄葬,停止乐舞。遇有灾荒,当削减官俸,精简国家机构,加强社会救济。他主张遏制消费的两极分化,提出饮食、衣服、房屋、交通、用品等五方面普遍的消费标准,警告统治者要全面实行节用,以保证多数人的长远消费,保证普通百姓的生存。认为消费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主张以发展生产保证消费,加强消费品的积累而应时之急。
三,实行平均互补的消费模式。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尽其能,"有利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做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社会安定,百姓乐业。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反映了战乱时代广大人民企盼衣食无亏、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墨子深味时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以拯救百姓、兼利众生为己任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对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仍有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经济法则和道德规范,仍然是必要的。
独家秘宗之三:考卷的才识情思不外乎文、史、哲三大学科
本大侠认为,一些优秀作文的才识情思来自于文、史、哲三大学科。用的是文学的底子,史学的料子,哲学的路子。第一项简单提一下,第二项次重讲,第三项侧重讲。
文学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