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名联谈趣》摘注(旧文) (2007-12-04 18:47:47)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旧文
《名联谈趣》一书,由武侠名家,也是对联好手的梁羽生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93年出版,1版发行5000册。 其书首页,出版说明中谈了此书的来由,称:“(梁羽生)曾应香港《大公报》之邀,撰写《联趣》专栏,在该报副刊《大公园》连载。所谓‘趣’,按梁先生的说法,就是他所介绍的对联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即趣味性、艺术性和有值得一谈的‘本事’。” “专栏自1983年三月十五日开始,至1986年七月三十一日止,历时三年又四个月,共向读者介绍了各种对联二千二百多副。类型包括掌故、格言、名胜、祠庙、节庆、第宅、赠答等等;以晚清至现代为主;内容涉及政界、军界、官场、文坛、景物、艳情,以至述志书怀、颂扬讽刺、禅理谐嘲、方言民俗,无所不有;从技巧上说,有嵌字对、集句对、绝对、回文对、人名对、地名对、拆字对、无情对,种种名色;有长至三百四十字的长联,也有上下总共六个字的短联。加上作者腹笥渊博,熟悉掌故,文笔流畅,挥写自如,或叙述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或点出其中隐藏曲折的含意,或阐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进行艺术的分析评价,遇有用典之处,还不时略作诠释,确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令读者在欣赏谈噱之中,兼得增长知识之益” 此《联趣》后来增补以梁羽生近年在海外谈联的作品,“汇成‘全集’,定名《名联谈趣》”。 上面简介了下《名联谈趣》,话归正传,以下便是梁氏“谈趣”一书开首的几篇,请大家欣赏(文后我稍加点注,共大家批评)——
1、 孙行者 胡适之
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用其他国家文字是绝对做不出对联的。这里说一件趣事。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试,国文一科由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出的对头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矫枉过正,于是就有人在报上攻击清华大学不应该要学生做对子。陈寅恪出来答辩,指出做对子最易测出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他的解释一发表,这个“茶杯里的风波” ①也就平息了。 不过,虽然有许多考生对不出来,却也有几个对得很好的。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个,说来有趣,正是以提倡白话文运动出名的“新人物”胡适之来作对。 但这个对子虽然出名,却不是对得最好的。 ① 文字非仅关风雅,不仅有唱酬应答,还有驳难纷争。有关文字的“风波”向来不少,梁氏这里提到的是“茶杯里的风波”,民国时尚还有过“客厅”的风波(冰心和林徽因),“太阳、月亮、夜”的风波(鲁迅和高长虹)……,风波起因非常,结果有好有坏,处理得好,一团和气,各自检讨,取舍裨益;处理不好,伤心劳神,兄弟反目,师徒成仇。话题远了,打住。
2、 祖冲之 王引之
认真说来,用“胡适之”来对“孙行者”,是不算工整的,“行”对“适”、“者”对“之”,可以;“孙”对“胡”就欠工了。它之所以脍炙人口,恐怕还是由于胡的名字之故。胡适之是当时全国皆知的名人,末代皇帝溥仪在故宫开始安装电话之后,第一个电话打给徐狗子(北京的一个杂耍演员),第二个电话就是打给胡适之,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对“孙行者”对得最好的是“祖冲之”,“祖”“孙”相对,天造地设。祖冲之是南北朝时代的大数学家,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十六世纪②德国数学家卢道尔夫穷毕生之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三十五位,科学界给他立的墓碑就只剩下他算出的这三十五个数字,没其他文字,成为全世界最奇特的墓志铭。但若论实用价值,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已足够了。在这方面的研究,祖冲之要比卢道尔夫早了一千多年。 还有一个考生对以“王引之”,也比对以“胡适之”好。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③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绝不下于胡适之的。 ② 梁氏此说不切。卢道尔夫,即Ludolph Van Ceulen(现一般译为鲁道夫) 查圆周率计算历史,1596年(即十六世纪)鲁道夫只算到小数点后20位,等他算至35位已是1609年,其时已是十七世纪。 ③ 高邮,行政隶属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地处交通便捷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97中国邮文化节曾在高邮召开。 3、 胡孙一对的幽默
读者陈毓雷君来函说,他对我所论的“胡适之 孙行者”一对有不同看法:“先生以为‘胡’对‘孙’欠工,但其中似另有奥妙。孙行者为猴王,猴在岭南多称‘马骝’,但在外省,往往呼之为‘猢狲’(《西游记》中孙行者即以此而得姓)。所以,以‘胡’对‘孙’,是在开胡博士的玩笑,把他与猴子相提并论。此对在当时能够传诵一时,除了胡的名气之外,或者还因为有那么一点儿小幽默。” 孙行者能七十二变,胡适之也是以善变著称的,(例如他以“新文学家”的身份,而肯“应召入宫”,并呼溥仪为“皇上”,即为时人所讥。)故此联将“孙、胡”并提,是可能“含有那么一点儿小幽默”。不过,评联是应依“正路”的,用来和“孙”字相对的那个字必须是名词才合,而“猢狲”似乎是不能简称为“胡”的。“胡”在这里是用作“限制”动词“适”字的副词。 4、 胡孙一联作者来函④
日前接到南京读者刘子钦先生的来信,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原来这位刘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以“孙行者”对“胡适之”一联的作者。这副对联在社会上流传已超过半个世纪,但相信很多人还未知道作者是谁。刘先生函中谈及构思此联的经过,也很有意思,因将此函节录刊出: “将胡适之对孙行者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真是没有想到,此事多年传为佳话。记得陈寅恪先生的侄儿,也曾在《人民日报》写过此类短文。不知你是否曾参加过那次考试,可以说是够‘高级’的了。所有科目都更被考试一番之外,稀奇古怪的题目,真使人瞠目不知所答。记得国文考试,有一题要解释‘公孙敖之妻之母之丧’三个‘之’字。还有英文题有一则更将李清照的词一首译为英文。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三头六臂,休想过关。现在我们年岁大了,才知道祖冲之这个人,但在当时,根本不知道。因为小时曾阅过《水浒》、《三国演义》等一类小说,在那个紧张的气氛中,忽然灵机一动,想起了胡适之‘适’对‘行’,‘之’对‘者’还差不多,就是‘胡’与‘孙’不相对,最后没有办法,与胡适之开了一个玩笑,胡孙就是猴子的别称,作为对偶,勉强应付。据上次陈寅恪先生的侄儿所云,竟得了满分。此事在考试后几天即在北京某报中,曾经报道。于此还有一点补充,那就是说一个小小学生,敢于向胡适博士开玩笑也有其原因的。一方面那时曾读过博士的《中国哲学史》,对其人深感佩服。另外也对他向宣统皇帝叩头,表示不满。当时社会上流行着‘我的朋友胡适之’一句话,也是对博士开玩笑(意思是好多人捧胡适的场面),这样胡适之这个人就无疑成为孙悟空一类人物了,这是我当时思想深处的东西。我本人主要时间在教书,现已年老离休。刘子钦。” 按:胡适对溥仪叩头一事恐系误传。⑤据溥仪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所说,胡适接到他的电话后,“他连忙向庄士敦打听进宫的规矩,明白了我并不叫他磕头,我这皇上脾气也好,他就来了”。胡适死后,他的秘书编了一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在台湾出版,书中也谈及此事。胡适认为,他称溥仪为“皇上”只是一种“礼貌”,民国政府定的《优待清室条件》,是准许“逊帝”保存“尊号”,并待以外国君主之礼的。不过,有没有叩头,并非关键问题,关键在于,胡适以新文学家的身份,入故宫偈见溥仪,且称之为“皇上”,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总是产生很坏影响。因此,我对胡适此举,亦是持否定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