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诗坛趣谈故事(2)

诗坛趣谈故事(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4 03:5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从历代的“一字师”佳话,也可以看出诗人们谦虚好学的可贵品质和善于锤字炼句的创作态度。为一字而反复推敲,为一字而登门求教,为一字而拜人为师,这种“一字不苟”正使其不断近于“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除开如李白之类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才情超迈、气象恢弘的“大手笔”,大多数优秀诗人“偶得之”之外更要“苦为之”,他们的很多传世佳作就是这样通过苦心深思、日锤月炼而渐入佳境的。

这些我们只要看看历代关于诗人诗歌创作的评说文字就可以知道。宋朝刘攽的《中山诗话》说:“唐人为诗,量力致功,精思数十年,然后名家。”强调的就是苦心研虑,用心专一的创作精神,这当然也不仅仅是唐人。即从诗人自身的述说,也可以见出这一点。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孟郊的“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方干的“才吟五个字,又白几茎髭”,裴说的“莫怪冥搜苦,诗成鬓成丝”……这些“夫子自道”都让我们真切感受诗人们深思苦吟、推敲锤炼的情状。这一特征在唐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我不时会想,唐诗宋词这些佳篇丽句如何有这么大的魔力,让千百年后的人们传诵评说?唐时诗坛异彩纷呈、佳作不断的“盛唐气象”是怎样取得的?或许,这种能苛求己身,又善于以人为师的“一字师”精神就是其根由之一吧。凭着这种创作精神,他们的美丽诗章让千百年之后的我们吟咏沉醉、流连往返。

成都:“人日”遇阴天 一样乐悠悠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月初七是民间传统节日“人日”,“锦官城”成都细雨蒙蒙,恰巧与民间传说中“人逢人日喜天晴”相悖,不过人们还是纷纷出门,喜度“人日”。

在成都杜甫草堂,第15届“人日游草堂活动”在初七举办,虽然当日主要活动仍然是一台传统的文艺表演,但许多成都市民还是早早赶来,冒着丝丝喜雨,为的不只是看演出,更是要感受一番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诗歌小径、红梅芬芳、浣花流韵……节日里的杜甫草堂意境神秘、高雅。

其实,今年的杜甫草堂一改往年惯例,从大年初一起就办起了“人日民俗活动周”,七天长假里,这里举办的“登万福楼”民俗婚庆活动、民乐古筝唐风遗韵演出、“民间传统艺术”表演、灯谜竞猜、“杜甫杯唐诗吟诵大赛”等活动为游人营造了节日的喜庆。

每年正月初七是民间传统节日--“人日”,在各地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相传,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又有一种传说是,古人认为,人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死去,灵魂则在正月初一寄生于鸡体内。初一的鸡死后,灵魂在初二转寄于狗。之后灵魂又分别在羊、猪、牛、马中转生,初七转生到人体。

中国人过“人日”习俗从汉朝一直延续至今。“人日”这一天人们或出游、或剪纸、或祭祀、或欢庆,以此表达对“人”的祝福。民间认为,“人日”这一天“若晴明温暖则安泰,值风雨阴寒、气象惨烈,思预防以摄生。”因此,民间有“人逢人日喜天晴”一说。不过,今天的人们早已对这些“封建”的说法淡忘了,无论天气怎样,最重要的是节日一定要开心地过。

中国西南的成都市民尤其对“人日”情有独钟,这一天,人们一定相约而游“杜甫草堂”。相传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饮酒论诗,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今崇州)刺史任上,便常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偶翻书信,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托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实在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如今,成都人“人日”游杜甫草堂,已经成为了今日对节日的庆祝。

岳阳楼上对君山

到岳阳下车,已是一夜辛劳,期有小憩,住岳州饭店。稍作安顿,即乘二路车去访岳阳名胜,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岳阳楼。虽然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但他的《岳阳楼记》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岳阳楼位于洞庭湖南,它是岳阳城的西门——水城门,门上大书“岳阳门”——城楼,据传是三国时代吴国鲁肃检阅水师的地方。面对一望无际、浩瀚开阔的水面,似见当年樯桅林立,旌旗翻滚,战云奔腾;似闻当年画角呜咽,战鼓催人,马嘶人啸,真感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似虎”的磅礴气势。岳阳楼楼高三层,因近年多有修复,名楼风范依然:青瓦素墙掩不住雕梁画柱,苍松翠竹更凸显飞檐塔顶,一、二楼上不同书家书写的《岳阳楼记》描绘名湖胜楼,三楼则有毛主席手书杜甫名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篇,更抒发忧国爱民的宽广胸怀,旁有李白所题“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条幅,愈见景以文传,文以景名。登楼四望,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三千年故国烟水苍茫,孤帆点点,群山隐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意境如展画而读,不到此境,难会此情!宋人黄山谷有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见楼山相映成趣,只可惜今日烟雾迷茫,此景此情不可得矣。

岳阳楼之胜并不专于画阁飞檐,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先声夺人,引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千古吟咏:有“呼来风雨,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临”的感慨,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此”的描绘,“南极潇湘千里月,北近巫峡万重山”的夸张,但最动人心弦的则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欢乐到心头”,于景于情,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