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十回超越《石头记》之处
评:高鄂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经常被人贬低得体无完肤,但后四十回从文理上安排也有相当高妙之处。某些安排甚至要超越原著的情节安排。不能因为其整体成就上无法与前八十回相比就一笔抹煞,这也是二百年来读者作出的公正评价。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有不少关系,为了探索曹雪芹真意而产生的探佚学,就是最好的例证。本文到现在为止,基本还没有涉及有关探佚、考证等红学方面的内容,但谈到后四十回,就不能不谈有关探佚学方面的问题。通常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鄂所作(近年来质疑为曹雪芹原稿的呼声渐起,但主流意见依然是高鄂续写),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成为后四十回备受指责的首要原因。事实上,根据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三十回真本红楼梦的结局,高鄂的结局有的违背了曹雪芹原意,确有不妥,如香菱被夏金桂迫害,最终含恨死去,改成了夏金桂下毒反误中毒而死,香菱被扶正,显然有悖真实的情理逻辑,落入了俗套;但有的却是真正的补充的原文的不足。
贾宝玉性格改变,由极恶读书居然去读了八股文,最后考中了举人,在某些人看来,这不成了由封建叛逆转为了向“封建妥协”,贾宝玉的光辉形象大大受损。然而,事实是:正是这样的改动,才让贾宝玉的形象真正有了光彩!是真正挽救了贾宝玉的形象!
按照红学界公认的观点,曹雪芹原来的后三十回安排的贾宝玉结局是:贾宝玉等被囚“嶽神庙”,流落街头,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最后走投无路,撒手人寰,出家当了和尚。我前面分析过,贾宝玉并非所谓的反封建的先锋叛逆,而是无责任感的富贵闲人,对其他人、对家庭毫无负责的态度,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前八十回中的贾宝玉只不过是个“永不成器、纵情任性的多情茜纱公子而已,无甚足观。”如果按照探佚得到的结果,那么贾宝玉也是在山穷水尽之后,无可奈何之下,没有了贾府的大树可以依靠,身无长技的他除了做乞丐(八七版红楼据说就是根据曹雪芹原意拍的结局,最后沦落为乞讨为生),就只有遁入空门,才是最佳的逃避方式。那根本不是为情而遁,也不是“与封建家庭决裂”,纯粹就是混饭吃,试想如果贾府依旧,他是不是就不会遁入空门,继续他没心没肺的“富贵闲人”生涯呢?
高鄂续书中的描写,才最能体现贾宝玉最终负担起大厦将倾的贾府的责任,即便我们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贾府是罪恶渊薮,“除了门前的两个狮子都不干净”,但贾宝玉不能!他是这个家族的希望所在,当家族即将毁灭时,贾宝玉终于挺身而出,去做了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读八股中举,从而挽救了自己的家庭,这才是最合乎人性、最有逻辑的选择!而当贾府“家道复初”之时,怀着对爱情的破灭和家族的叛逆,贾宝玉为了内心的自由和反抗黑暗现实,而毅然出走,斩断尘缘。贾宝玉的形象至此才算真正走向涅磐从而升华,才能担当“叛逆”的评价。高鄂在这里的安排,反而在曹雪芹原意之上。这也是我们看到八七版红楼梦贾宝玉最后沦为乞丐时,反而觉得难以接受的原因。
因为对曹雪芹的过于崇敬,让人们陷入到了一种惯性思维之中,仿佛曹雪芹的才是好的,高鄂违背的曹雪芹的原意,就是篡改,就远不如原来的后三十回。这种思维误区依旧是当今红学界的主流。
第五回关于全书大结局的判词写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贾府应当一败涂地,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才是。这也成为很多人对现在的后四十回大加抨击的理由:不够惨,不够“干净”,死得太少,发配的不够远,待遇太好……然而一味以悲惨为卖点,其实更非高明。历史上抄家灭族、株连九族的贵族不计其数,如果这样写,固然悲惨,但远不凄美,更不是艺术创作的上乘,我们看到八七版红楼梦里木讷、肮脏的乞丐贾宝玉,就更能体验这出悲剧的伟大了?
我们再看高鄂续书中的结局安排: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尤其是家族之星宝玉的背叛,捻灭了贾家唯一的希望;主人翁们表现的所有的美好与追求,一概破灭,最后的画面,是惨败凄凉,全家笼罩于死气中,甚至整个世界都到了末日——这氛围,与原作“树倒猢狲散’、“忽喇喇大厦倾”之意境,气韵相通,效果一致,即便凑出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所谓团圆,然而大观园风流云散,众女儿或死或离,群芳欢声笑语的时光已成不可重来的梦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氛围弥漫不去,才真正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红学家,有了这么多的探佚成果,为什么探出来的“佚文始终无法写出满意的续书,两百年间为什么一直不能出现真正符合曹雪芹原意,而取代高鄂续书的作品。因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未必就是最好的艺术。
也许是中国人对权谋和阴谋的特殊嗜好,高鄂的续书也被打上了“阴谋”的论调。高鄂续书居然被认为是乾隆和和珅为了篡改和破坏《红楼梦》的流传而授意的毒计,将”伟大的反封建”作品渐渐引向了“才子佳人”小说,“他们的伪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的骗局……伪续使雪芹这一伟大思想家在乾隆时期的出现横遭扼杀,使中华民族思想史倒退了不啻几千几百年……”这样耸人听闻的论调如果仔细看过后四十回,就会知道实在是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前八十回中,根据高鄂、程伟元编订的程乙本和现存的脂评本基本一致,没有刻意删节的情节,文字改动较大的如尤三姐从“淫荡”改为较“贞烈”,也与政治无关。最重要的是,后四十回揭露的黑暗面也不少,如果按照“宣教王化”的改编,这些文字完全算得上“大逆不道”了:
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塑造出一个李十儿的恶奴形象,看他诱导贾政收受贿赂的话:“百姓说,凡有新到任的老爷,告示出得愈利害,愈是想钱的法儿。州县害怕了,好多多的送银子。收粮的时侯,衙门里便说新道爷的法令,明是不敢要钱,这一留难叨蹬,那些乡民心里愿意花几个钱早早了事,所以那些人不说老爷好,反说不谙民情。便是本家大人是老爷最相好的,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老爷极圣明的人,没看见旧年犯事的几位老爷吗?这几位都与老爷相好,老爷常说是个做清官的,如今名在那里!现有几位亲戚,老爷向来说他们不好的,如今升的升,迁的迁……”将官场肮脏的潜规则揭了个底朝天!看其对官场黑暗的反映,尚在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之上,如果真的是“宣教王化”,竟然有这么“负面”的描写,高鄂、程伟元不怕龙颜大怒?
第一百零五回“查抄荣国府”中,西平郡王、北静王包庇贾家,将十恶大罪中的“私用御用之物”和重利盘剥这样的严重罪行,轻轻揭过了,这种上下包庇的官场丑恶行为,居然也敢写出来昭告天下,高鄂和程伟元实在是有负皇命,也不怕跟着受牵连?
前八十的流光溢彩与后四十回显得黯淡无光的文字比起来,确实有上下床的差别,但无可否认的是,前八十回只见伏笔,未见呼应。在八十回结束之时,只见“风月繁华”,未见绝大悲剧。其时宝玉尚未提亲,骗局未成,黛玉未死,故事尚未转入紧张关头(黛玉死,钗嫁,玉疯);中心主题尚未发挥(宝玉斩断情缘,贾府繁华成为幻梦);全盘结构(贾府败落,各人下场)尚未写出;初回伏线未见呼应。所谓草蛇灰线,只有伏笔,而不见于千里之外,那么红楼梦一书,尚难称伟大。一部风花雪月、饮酒赋诗的风情录,没有世事沧桑沉痛的总结,依然称不上上乘。而是高鄂最终让一悲剧完整,读后四十回,板滞或者有之,灵气也许缺乏,但对前文伏笔的照应之细密,令人惊叹,其大厦将倾、灯昏将尽的氛围更是与前文一致,更难得的比如夏金桂撒泼、贾政为官和李十儿欺上瞒下、黛玉焚稿断痴情以及宝玉应考诀别等等,描写十分细腻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四大名著普遍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的现象,《三国演义》到关羽被杀,至多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九伐中原,三分归一统索然无味;《水浒》越往后越乏味,因此才有金圣叹“腰斩”水浒之举;《西游记》更甚,到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已经发展到顶峰,之后的劫难不过是前面的反复重复而已。曹雪芹的后三十回已然无法得见,但从后世探佚的角度来说,起码情榜就是比较没有意义的情节,看《水浒》上好汉凭借实力名气和好勇斗狠可以评石碣排位,《封神演义》能够因为神力法术评比神仙座次,可情榜呢?难道感情也能分个上下高低?用情深更靠前还是用情专更重要?抑或是干脆多情排第一?所谓情榜,有不如无!
曹雪芹的《石头记》诞生之后,只是“友人间评阅传抄”,“巨家兼有之,然皆抄录,无刊本,曩时见者绝少。”而一直到高鄂、程伟元的整理修订百二十回《红楼梦》问世,才大流行起来,大江南北竞相翻刻出版、阅读、研究,获得了“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黄遵宪语)”
的最高评价。不要忘记,为前八十回续书的有不下百种之多,唯有高鄂的后四十回真正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经过了无数的筛选淘汰,认可了高鄂对于曹雪芹艺术构思的继承和发展,套用一句已经很俗的话来说:是读者最终选择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承认了高鄂对《红楼梦》的贡献。
作者:悍马狂飙 日期:2008-10-25 15: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