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毁誉参半的“老祖宗”
评:贾母是一个异常复杂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她懂得人生享乐,但又能在家族败落时安之若素;她精明强干,对挑战自己的权力的行为十分敏感,但又懂得抓大放小。她是贾府真正的掌舵人,但也不能不对贾府的败落负担应有的责任。
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一举一动和意见都关系着贾府的政策导向,是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威。元妃省亲、元宵祭祖,老太妃丧礼等重大场合,都由贾母带队,气氛隆重,声势浩大。她在两府中都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威和众人的拥戴。论出身,她娘家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论地位,她是有品的诰命夫人,在家族中的辈份也是最高的。论财富,她富可敌家。抄家后,她动用自己的“小金库”,居然安排了好几家子的生活。论经历,她从重孙媳妇做到自己有了重孙媳妇。论个人能力,她见多识广,经历丰富,言行举止也都是很有水准的,她自称年青时比凤姐还来得,当非虚词。
贾母是贾府一线领导班子的精神领袖和经济支柱,被尊称为“老祖宗”。是贾府的象征和灵魂人物。抄家后,她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及娴熟的理家本领,证明她当年肯定理过家,而且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贾府的中流砥柱。否则,她也无法聚积那么多的私人财产,更不会在东西两府赢得那么高的威望。中、青年两代当家人,包括贾政、王夫人、凤姐,都对她唯命是从。“老太太的意思”简直就是贾府的圣旨。所以,她要办什么事情,无人可以阻止。贾赦、邢夫人等人虽然心里不痛快,却也不敢违抗贾母的意思。
贾母很会享受,也是一位慈祥宽厚的“老祖宗”,但同时,她过于信任王熙凤,在对家族继承人的教育上很糟糕,又埋下了贾府没落的祸根。贾府号称“翰墨诗书之族”,但看着贾母的几个儿孙,没有那个对诗书感兴趣:贾赦一味贪淫好色,那个什么将军只是虚衔。贾政虽读书却无大成,连功名都没有,还是靠荫补做了个小官;贾琏、贾宝玉和贾环都是极恶读书的料,倒是贾兰在母亲李纨教导下,算是不辜负了翰墨诗书,可却偏偏不得贾母欢心(前八十回中关于贾母对贾兰的关爱极少,和宝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荣国府在后继无人的问题上,贾母要负担不小的责任。这里说的后继有人,是指科举出身,在政治上能对贾府有帮助作用,诺大一个贾府,竟然无一人能够真正负担起家族在政治上。贾母在教育上恐怕难辞其咎。单看她溺爱宝玉,对其不求上进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袒护,就能对贾府子孙为什么不成器略知一二了。
贾母是当年史侯家的小姐,嫁给了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生下了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一个女儿贾敏(林黛玉之母)。五十多年的风雨,从重孙媳妇开始做起,到最后也有了自己的重孙媳妇,成为贾府中岁数最大的“老祖宗”,她经历了七代人的变迁,可以说以一双慧眼看透了贾府的兴衰荣辱。不禁让人想起了《百年孤独》上历经了六代人的老祖母乌苏娜,贾母一死之后,《红楼梦》的故事也就差不多结束了,两位“老祖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红楼梦》里,虽然贾母自称“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但如果谁真的把这话当真,那么他就死定了,那是手握大权的人才会说出这样自信的话。不过即便贾母是贾府中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但贾母对于权力却非常敏感。从贾母几次仲裁家族事件中透露的信息,我们又可以发现她并非那么自信:
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全书的一个重大关节,它所引发的事件成为后来小说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贾母来到宝玉挨打现场中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句句说的并非是要如何回护宝玉,而是对贾政未经“请示”,擅自教训自己的孙子,冒犯了自身权威的不满:
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这句话里包含的意思指责贾政并非“孝子”,自己的吩咐没有“好儿子”听;当贾政跪下说教训宝玉石为了光宗耀祖,母亲的话自己禁不起时,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在指责贾政下手太狠的同时,依然是责怪贾政听不听自己话的语气,贾政说以后再不打宝玉了,贾母冷笑着说:“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其中句句扣住的是不是贾政该不该管教宝玉的问题(父为子纲,从道理上讲,贾政管教贾宝玉完全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对自己袒护宝玉的权威被冒犯的斥责,特别是最后一句,当贾政说这席话令自己无立足之地时,贾母的心声袒露出来:“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你让我无立足之地,我看你居然不看我的面子就教训宝玉,是想让我无立足之地。
这一段话既体现出了贾母高超的政治艺术,才是真正的春威不露,一旦露出来,不像贾赦那样痛打贾琏只会滥发淫威,却招招见血,字字紧逼,直杀的贾政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叩求认罪。同时,也体现出贾母对挑战自己权威深深的疑忌。
前文提到,贾母曾经因为贾赦想把自己的大丫头鸳鸯收入房中而大发雷霆,其中她的话语也颇值得玩味:贾赦之所以想收鸳鸯,第一是贪恋美色,第二也与鸳鸯就是贾母的大管家,对贾母的一切无不了如指掌,不得贾母欢心的贾赦、邢夫人也试图通过鸳鸯来制衡贾政、王夫人一系独大的局面(我想邢夫人之所以对给自己老公纳妾如此热心,也是有这个理由)。但贾母得知后大发雷霆,第一个发泄的对象却是王夫人,虽说这是一时怒火中烧之下错怪了王夫人,但为什么首先向王夫人发火?原因就是她对于王夫人和王熙凤一系掌握贾府大权的一种本能的忌惮,因此第一反应便是“你们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弄开了他,好摆布我!”可见,她对王夫人贾政他们的信任是有限的。
不过,贾母又懂得抓大放小的道理。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雨沧桑,她最想要得是生活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快乐。因此,她选定了一个最合她脾胃的接班人——王熙凤,按情理来说,王熙凤精明过人,杀伐决断,男人也不及她之万一,由她来做接班人是合适的,如果交给邢夫人,只怕处理的更糟。但王熙凤的跋扈和贪婪,又会给贾府带来危害,这方面贾母则失之宽纵,对王熙凤的专权、胡作非为睁只眼闭只眼,王熙凤的不法行为在贾府得势的时候尚无大碍,一旦政治失势之时,就成为贾府政治打击的重大罪状,贾母的纵容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别是贾母的“偏心”
,也对贾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处理家务事上,贾母没有做到按照公平和规则处事,个人好恶往往成了主要因素。贾母偏爱贾政,使得兄长贾赦心理有阴影,为人处事经常意气用事,比如在家宴上暗讽贾母“偏心”的笑话,为几把旧扇子的事狠揍儿子,甚至赌气不见面,贾赦的胡作非为,贾母有一定的责任。偏袒王夫人和凤姐,斥责邢夫人为老公纳妾是过分贤惠,甚至让邢夫人站着,看自己的弟媳和儿媳坐着玩牌,这些做法,必然会激化家庭的矛盾,邢夫人一派时不时给王夫人、凤姐找茬,其根源未必不出自这里。
贾母不是恪守礼教的老封建,她最喜欢的不是宝钗这样的标准淑女,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活泼且有漂亮的女孩子,她最疼爱的两个人,除了宝玉就是黛玉,再看她房里调教出来的丫鬟:晴雯、紫鹃、鸳鸯,这些个人尖儿身上,亦可以折射出老太太自己的性格。但待遇太过不平等,就会造成各人心理之间的不平衡,贾母之疼爱宝玉,简直是无以复加,但我们极少见到贾母关怀贾兰的文字(这件事我有些不可理解,贾兰好歹是贾母正经的嫡重孙,按理说不该如此冷落),对于贾环基本就是不闻不问的态度。试问这种待遇,怎么会不引起各人之间的矛盾猜忌?更重要的,贾母是老祖宗,她的态度就是贾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她喜欢的,大家一起奉承,不喜欢的,众人一块儿作践,贾环对贾宝玉的仇恨,一大半来自于众人对待他和宝玉的态度实在太过悬殊。贾母这种过于悬殊的对待方式,对贾家的矛盾起了催化作用。
贾母喜好享受,不肯降低待遇,也对贾府的败落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提到:“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造成这一原因的重要因素,就是贾母,只要自己高兴,花多少钱都不在乎,第六十一回就借小厨房管事的柳家的之口说出:“也象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在吃这一项上,就可以想见需要多大的开销!贾母的“小金库”数额巨大,也许这种花销还不要紧,但贾家上行下效,奢华铺张的风气却成为败家的根由之一,探春等人的改革不敢触动以贾母为首的主子们享乐的利益,已经注定了这场改革的失败。
虽然贾母对贾府的败落难辞其咎,但当抄家的厄运降临时,贾母的表现却真正当得起贾府灵魂人物的赞誉。小说第107回,贾府遭受抄家大劫,贾政已然乱了方寸,一筹莫展,贾宝玉“竟比傻子更甚,见人哭他就哭”,贾母却不怨天尤人,鼓励家人振作,“你们别打谅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又将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拿出来分派出去,使得贾府在遭受最沉重打击之后,好歹熬过了最难度过的关口。还牵挂着给同样遭到抄家的江南甄家送些银子,不要让他们“躲过了风暴又遇到了雨”,可谓宅心仁厚。让贾政惭愧不已:“老太太实在真真是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闹坏了。”显然贾母当年也是理家的能手,否则仓促之下,断不可能将事情办得如此井井有条。
一如《百年孤独》中的老祖母乌苏娜,《杨家将》中的佘老太君,当贾母寿终正寝之时,也是小说行将结束的时候。男人的刚强,比不上女人的坚韧,当男人们倒下,支撑起整个家族灵魂的,是这样伟大的“老祖母”,最终当她们也倒下的时候,整个家族的故事也由此而落下帷幕。
作者:悍马狂飙 日期:2008-11-18 14: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