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高晓松罗振宇,打造最成功的互联网脱口秀(3)

高晓松罗振宇,打造最成功的互联网脱口秀(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0:28 编辑: 网络 查看:

高晓松把平日里只能在饭桌上展示的见识,统统倒在镜头前。他充满了旺盛的表达欲,清楚除了知识和口才,自己别无凭借。因此,当节目组提议给他更换更好的摄影棚和布景时,高晓松拒绝了。他曾经尝试过更丰富的节目形式,邀请嘉宾对谈,他请的是音乐上的老搭档宋柯,但那期节目效果不好,最终没有播出。

高晓松最终还是以自己最舒服、最简单的方式来做节目,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没多久,观众开始从讨论高晓松本人,转移到讨论他在节目里所说的那些内容。这已经超出娱乐话题的范畴。

这档节目的传播路径是典型的互联网样本,先以内容影响小部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再通过微博将影响力传播出去。观众以为自己是口口相传,实际上却是受人引导。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是,平台给了节目足够的推广度,可以让那些意见领袖看到。

《晓说》刚上线,优酷就给出全站推广的资源。节目转到爱奇艺之后,爱奇艺将它的营销推广级别列为AA级——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同属最高级。

除了站内资源,爱奇艺还在中关村地区的户外广告牌进行投放,各种SNS、垂直媒体的广告上也都可以看到高晓松的身影。

观众于是开始熟悉高晓松的脱口秀主持人身份,这是一种令人亲近的熟悉感。互联网观众讨厌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节目,而高晓松率先戳中了观众的兴趣点,他像个哥们一样,大摇大摆走进酒吧或客厅,坐下就天南海北开聊。

相比之下,电视的做法给人一种距离感。每个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都会划分出舞台区和观众区,演讲者天然地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而在视频网站“粗糙”的形态里,没有舞台区,没有眼花缭乱的镜头切换,一切围绕着高晓松来展开。

“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

“脱口秀在你的工作里占多大比例?”记者问。

“一年中26个下午,一个下午录两期。相当于五分之一部电影,电影前后得拍三个月。”高晓松说。

回答这个问题时,高晓松顺便拿过手边临时充当烟灰缸的矿泉水瓶,抖落手上的半截烟灰。每当他说到兴头上时,往往手上的烟燃了大半根,也顾不上抽一口。可以想见,这也是他在饭局上的常态。

他反复强调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门客。做门客的,讲究的是“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高晓松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不抗拒合作的可能性,一旦谈妥条件,给到对方的配合度特别高;但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又有所坚持。

他是别人眼中最具价值的门客。为了挖到高晓松,龚宇耐心地几次约谈高晓松,并且拉上首席内容官马东一起游说。另一端,是优酷的古永锵在拉扯。

当被问到选爱奇艺的原因时,高晓松谨慎地避开报酬等问题,转而说起签约那天的场景。当天爱奇艺CEO龚宇给合约盖完章后,派人将它送给高晓松,自己则在办公室里亲自等着高晓松的修改意见,等到一切都稳妥之后,才放心下班。

高晓松从这个“礼贤下士”的细节里得到极大的满足,以至于他少提了一个重要变化:此前他与优酷的合约是一季一签(一季相当于一年),爱奇艺与他的合约则是三年一签。爱奇艺为此付出的报酬,无疑是个大数字。

无论是什么价格,龚宇都认为请到高晓松是值得的。他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视频内容生产者,过往在优酷的成功表现已经证明这点。

《晓说》播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有乳制品广告主带着千万级的预算找上门来要求冠名。李黎至今还觉得有些对不住优酷销售部门的老大,因为作为内容主管的她力主回绝了那笔大单子。对一家商业平台来说,只投入不产出是很难想象的,但《晓说》的第一季基本没有广告。

“我们对他的定位还是比较高端、小资的,当初那个品牌的确很有钱,但是气质不匹配。”李黎说,追《晓说》的观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男性,是广告投放的稀缺资源。到第二季时,优酷终于等来了汽车品牌英菲尼迪。

只花一个小时,优酷就跟英菲尼迪达成了关于《晓说》首席赞助的合作。

“英菲尼迪的品牌定位首先是高端人群,跟《晓说》的定位是相符的,它们两个的组合有化学反应。”葛威主导了与英菲尼迪的合作谈判。到第二季时,找上门来的合作方已经是诸如三星或者汽车企业等优质品牌。

在高晓松转会到爱奇艺之后,英菲尼迪也忠实地跟随他转移到爱奇艺。实际上,高晓松也并不像他自我描述的那样,只当卖艺的门客,只为脱口秀投入26个下午。爱奇艺与英菲尼迪的合作,高晓松在其中也起到了牵线搭桥的关键作用。

只是这些故事,高晓松在采访中绝口不提。他保持着门客的圆滑,小心翼翼地在对优酷和爱奇艺两家的叙述中保持平衡,不得罪任何一家。

“你胖了。”

这是与龚宇签订合约之后,高晓松在爱奇艺办公室里重逢鲁浪时的第一句话。鲁浪之前为《晓说》做过几期节目,比高晓松更早跳槽到爱奇艺做制片人,而此时的高晓松倒是瘦了许多。

“178CM身高,78公斤,身材标准,不准再用‘矮大紧’骂我了。”高晓松在微博上自我调侃道。网民则像跟哥们聊天一样,继续调侃他的长相,结论是:看来男人还是得看脸。讨论最热烈的时候,高晓松还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

除此之外,一切如故。哪怕这回的《晓松奇谈》多了个高晓松工作室的名头,鲁浪和高晓松的工作流程还是跟两年前没什么差别:高晓松全权把控选题,由他决定说哪些内容。

他的大部分选题依然来自饭局谈资。“我观察在饭桌上聊什么,大家会放下筷子听,我就知道这在节目里也有人听。要是聊着聊着大家都聊别的去了,那这个话题肯定就不好玩。”高晓松在饭局上给别人说,也在一张张饭桌上听其他高人说的话题。去到新西兰、迪拜等地做节目时,他对旅游局提出的要求不是看风景,而是找当地最有名的知识分子聊天。

“我常觉得他是互联网人,懂内容,也懂市场,自己还有名,你说这种人去哪里找?”虽然高晓松更愿意称自己为著名音乐人,但在爱奇艺内容总监唐锐眼里,高晓松却是深谙如何把控互联网内容生产的高手。除了录制内容,他还会深度介入视频的标题、图片乃至推广位置等。

这个夏天,让高晓松感到得意的另一件事是由他监制、编剧的电影《同桌的你》取得近5亿元的票房。此前他拍过的电影,比如《那时花开》、《大武生》,不是未公映就是票房一般。《同桌的你》是高晓松最擅长的校园题材,按照以往的成绩,他预估票房也就8000万。也许是《同桌的你》这四个字本身对观众而言就有特殊含义,它指向校园,指向青春,与高晓松在1990年代的成名曲同名,无需太多解释和宣传,这部小成本影片就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和怀旧者进入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