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先生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他的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除关于屈原生平、作品中文字、地理等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
孙轶青:
诗人关注现实,诗词才有广阔前途
志是诗的精骨,情是诗的灵魂。……
大诗人的成果都是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历史上的大诗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知识面宽、阅历广、身份高。领导干部写诗,如果他的艺术修养好,加上思想性较高,就能写出好诗来。中华诗词要继承传统,但要有新思想,一定要强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诗人要讲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大众,关注现实,只有这样,诗词的发展才有广阔的前途。
参见《从“非诗”、“死诗”中突围》,2005年第四期《中华诗词》
臧克家:旧体诗要“三新”
我写旧体诗,是为了追求“三新”。所谓“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我个人认为,无此“三新”,难乎称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旧体诗。固守陈规,不能新变,何以“代雄”?如果旧体诗与时代脱节,与人民生活无涉,只能聊备一格已。
《臧克家旧体诗稿·跋》
张 炯:
既要精炼,还要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不但贵乎情思,还贵乎美的意境。当然,还贵乎表达得好,遣字用词,既要精炼,还要恰到好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张炯:《情真意挚体旧境新——读<寓真诗词>》,
《光明日报》2001年8月1日
公木:读诗需要想象
读诗,也如同作诗一样,需要想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驰骋在诗的海阔天空中。能飞多高,能飞多远,这取决于自己的才胆识力,取决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修养和精神状态。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序言——读诗札记》,
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郭沫若:诗人是感情的宠儿
诗人的利器是纯粹的直观,哲学家的利器更多一种精密的推理。诗人是感情的宠儿,哲学家是理智的干家子。
郭沫若《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10卷,第208页。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919年始用名沫若,号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等,四川省乐山市人。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奠定了我国新诗创作的辉煌基石。20年代初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职。1958年,郭沫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中央委员,并多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副主席等职。
现有《郭沫若全集》17卷行世。毛泽东经常和郭沫若探讨诗歌创作及其他学术问题,称“郭老不仅尊孔,而且反法”。
马识途:诗赋无情究可哀
漫道清辞费剪裁,
浇完心血待花开。
华章有骨直须写,
诗赋无情究可哀。
沙里藏金淘始出,
石中蓄火击方来。
芙蓉出水香千古,
吟到无声似默雷。
《中华诗词》十年作品选,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马识途,1915年生,四川吴忠县人。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作协主席。著有《马识途诗词钞》及中长篇小说多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3岁开始发表文章,晚年则主要创作杂文小品。其代表作品有描述地下党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描写地下党活动的短篇小说集《找红军》,以及《沧桑十年》《没有硝烟的战场》《夜谭十记》,60万字的回忆录《风雨人生》等。此外,马识途还是一位个性独特的杰出书法家,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苏仲翔:宋格唐音贵得神
宋格唐音贵得神,能参活句即诗人。
从知情景交融处,花放水流万国春。
韵府联珠出语新,当行本色见天真。
袖珍枕秘凭君素,不信金针不度人。
一九九0年一月十五日
苏仲翔《古诗景物描写类别辞典题辞》,
《古诗景物描写类别辞典》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
苏仲翔,又名苏渊雷。东南巨子、学兼文史大家。因蒙冤,曾任哈尔滨师院历史系教授,1995年11月仙逝。
周作人:诗多用兴体
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我们上观国风,下察民谣,便可以知道中国的诗多用兴体,较赋与比要更普遍而成就亦更好。
郭沫若《论诗三札》,
《沫若文集》第10卷,第208页?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40年代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影响日益缩小。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诗集、小说集、论文集、论著和译作多种。
欧阳鹤:创作应遵守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