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名家论格律诗词(4)

名家论格律诗词(4)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0-14 20:2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格律既然是规则,是声律,是传统诗词声韵美的体现,我们在写格律体诗词时,就应当遵守。当然,这里讲的格律不只是正体,应包括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讲的“拗”与“救”和霍松林先生在《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一文中所阐述的“正”与“变”。

……文艺形式服务于内容,不能“因声害意”。当确实因言志抒情、营造意境的需要难以完全遵守规定的格律形式时,可以破格,于此古人也不乏先例。但一般说来,只有诗作达到很高水平的诗人才能成功地破格。破格后反而使诗意更顺达,语言更流畅,音籁出天然。

……诗体是多样的,如果有的诗人写传统诗词确实不愿受格律束缚,尽可以写别的诗体,如古风等。

欧阳鹤《试论诗词格律》,

《中华诗词》2005年第七期

毛泽东:经历者如鱼饮水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1959年《致胡乔木》,

参见《中华读书报》王国钦《作为旧体诗词大家的毛泽东》

孙正刚:“文从字顺”、“音调谐婉”、“不以音害义”

古代诗词中的每一体都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就以一个词调可有多体而论,本身就说明了诗词格律并非一成不变、固定不移。在“文从字顺”、“音调谐婉”、“不以音害义”的前提下,给诗词格律以适当的放宽,赋予新的形式,还是可以商榷的,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搞得非驴非马。

孙正刚《词学新探·后记》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

孙正刚,宋词专家,对宋词的内容、体制、声律、风格都有独到研究。1979年将17年前在天津市和平区语言文学业余讲习班讲解诗词格律稿结集出版为《词学新探》。

附录:

金缕曲

旧稿问世,自题识愧。

故纸丛中物。

惯曾经,

尘封垢锁,

蠹钻鼠啮。

万马齐喑独花放,

熬过严冬时节。

歼四害,

乱云都拨。

霞起赤诚千秋愿,

浴春阳,

志士肝肠热。

擎火炬,

继先烈。

骚坛自古宁虚设!

况而今,

乾坤初转,

弦歌未辍。

词苑、词人兼词史,

糟粕、精华洞彻。

五声备,

森如毫发。

得失寸心终何有?

向工农,

问道重开箧。

拼献丑,

肯藏拙!

孙正刚

一九七九年四月

孙正刚《词学新探·后记》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

哈斯乌拉:诗总应略加雕饰

笔底生花,思来潮涌。这是诗人的特质。……尽管诗总是“信手拈来”的,但总应略加雕饰,这样,字里行间,便会是百年陈迹,千古文章。

哈斯乌拉《美丽的科尔沁·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哈斯乌拉,男,1944年11月生,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先从事诗歌创作,后从事小说创作。当今已发表二百五十万字的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作品多以牧区草原的时势变化和人物命运为题材。短篇小说《虔诚者的遗嘱》,中篇小说集《两匹马的草原》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其作品在内蒙古的文学创作评奖中多次获奖。已出版《虔诚者的遗嘱》、《两匹马的草原》、《马背恋情》、《潇洒狱门关》等九部著作。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等。曾先后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中国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诗人传略》等收录。

胡适:诗须用具体的做法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做法。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味。

《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336页

刘征:

反映现实的诗,只须白描手法

一般说来,诗需要浪漫主义。但是,诗的表现方法是多式多样的。有些诗,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只须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某种社会现象,不需要借助想象,反觉冷面多情。白居易的《长恨歌》显示出多么美的浪漫主义,但他的《秦中吟》《新乐府》都是严格的现实主义。

《从“非诗”、“死诗”中突围》,

《中华诗词》2005年第四期

王力:用宽对、邻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或“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诗律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七)对仗的讲

王力:

无原则追求对仗纤巧就庸俗了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七)对仗的讲究

毛泽东:修改诗词的艺术取向

《中华诗词》资深编委王澍先生读了《胡乔木诗词集》后,指出毛对胡作的修改,有四个方面的艺术取向。

一是贯彻“诗要用形象思维”,器大声宏,堂庑广阔,殊非常人所能及;二是严守诗律和词谱,如对几首《水龙吟》的扇面对,字斟句酌,铢两悉称;三是选词用句,锱铢必较,往往一字之易,有点铁成金、起死回生之妙;四是主张要造新词,不可不分对象地滥用陈言。

参见萧永义《千斟万酌求一是》,

《中华诗词》2005年第八期

曾卓:我愿意跋山涉水可探寻的不要是片荒原

有一些年轻的诗作者,滥用通感,玩弄词句,写出的诗似乎很深奥,很新奇,实际上内容空虚,感情苍白,恐怕这不是值得鼓励的现象。我并不是说诗一定要一看就懂,我愿意跋山涉水去探幽,只是有时我发现探寻到的只是一片荒原,因而不免有点失望。

曾卓《解诗之难》

参见周易诗词起名网《诗词研究》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

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

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

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

不久即被卷入“胡风案件”风暴。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

苦难出诗人,他最好的作品就是在这25年中写成的。平反后,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出版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和散文集《听笛人手记》等十余种著作。

附录:

曾卓诗两首

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981年3月12日

老水手的歌

老水手坐在岩石上   敞开衣襟 像敞开他的心   面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