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3)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22 22:3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德祥,丹凤县商洛镇街商人,人称张老四。辛亥革命参加哥老会,以济困扶危、排难解纷为人称许。巩德芳举旗革命,地下党员彭水牛即在其山货行当店员,山货行成为游击队交通站。
    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龙驹寨警察局逮铺了中共党员巩德芳的父亲巩怀让,威逼其劝子投诚。张邀王建三等乡绅身携贿金、保状,几经周折,将其保释。李先念入商洛,将届隆冬缺衣少药,张带头献棉布五大卷,并代购过不少军需用品。李先念部走后,当地革命处于低潮,张仍然穿梭于红白各色人物之中,探消息,筹粮款,支持游击队,后因病逝世。(陕西丹凤县志)


    张文俊 字子杰,清廪生,户县正庄人。家贫好学,从师于三原贺复斋,究心性理,兼精算数,明测绘。光绪中,曾遍及县境,实地勘测,绘成户县疆域图付梓刊行。    生平淡泊自处,教授生徒,循循善诱,常业外兼习算术。户人士之明习数理,由张文俊始。(陕西户县志)


    张子甲(1874-1948),字急济,清光绪生员,户县文义村人。清末政治腐败,社会风气萎蘼。张子甲力图振兴风习,倡言“开通风气,振兴教育”,遂与同村张鲁岑合资,于本村创办兼有女子班的苍溪小学。他们重躬行而摒浮华,革除旧课程,提倡新文化。清宣统二年(1910)建校后,陆续培养出不少人材。民国三十二年(1943),四邻各村及苍溪校友,为纪念张子甲先生功绩,于苍溪学校修纪念堂五间,立纪念碑一座。
    张子甲创办新学,每每偕学生于“跟头会”(城隍会)或庙会,手摇铜铃,聚众讲演,宣传妇女放脚、女子入学。由于封建积习较深,开始常遭到恶言相讥,甚至有人背后骂张的祖先。张子甲不但没有灰心,反而坚持不渝,行之于家,推及全村。民国十二年(1923),县上成立天足会,他被推为会长,与会内聘请的男女委员一起下乡,街头讲解宣传,入室查验,如不听劝者,则强迫放脚。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终见成效。
    清末民初,户县北乡接送“城隍”之风盛行,传说文义村是“城隍婆”的娘家,迎送仪礼尤应隆重。张子甲劝阻村人废其接送,破除了一方封建迷信的陋习。民国二十年(1931),他参与县上清丈土地、整理粮赋,并亲任整理粮赋局经理。经过这一工作,使穷户的负担(地少粮多)较前减轻,又解决了周、户地界不清的纠葛,为户县民众所称道。
    民国十八年(1929)后,户县连年遭灾,庄稼不收,饥荒四起,张子甲协理地方举办赈济事业,并于自己家中设粥场,施舍穷人。晚年,寓居乡里,学习医术,给贫病者施予医药,分文不取。(陕西户县志)


    张廷赞(1882-1958),字恢元,号化佛,清末秀才,户县南乡马营堡人。曾就读于泾阳崇实书院、陕西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民国二年(1913),考取官费生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及工业管理,民国六年(1917)回国。
    回国后,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曾和张风翙、胡景翼、陈树藩等44人发起组建陕西铁工厂,并亲自撰写了包括办厂规划、生产产品、管理章程等项的《陕西铁工厂》一书。经他装配出厂供当时督军刘振华使用的汽车,为陕西第一辆汽车。随后,他又创办黄(河)、渭(河)、汉(江)轮船公司,集银11,000两,钱3,700元,引进国外先进造船技术,和工人们一起造成了两艘浅水轮。轮船在河南汜水下水,他随船试航,沿黄河而上,途经河南、山西进入陕西,驶向渭河。这在黄河轮船航运史上还是第一次。
    黄、渭的试航成功,张廷赞又对汉江航道实地勘察。他乘一叶小舟在安康的兴安下水,沿江而下经老河口到汉口仙桃镇,长达半月之久,每天都是站在船头,观察航道,行船中,有时一天只能喝两碗玉米粥,但他始终坚持工作,同时把观察到的情况写成日记。他在一则日记中曾写道,船到汉口,长江刮起大风,浪很大,小船颠上倒下,十分危险,第二天发现翻了很多船,他的小船幸免于难,终于完成了这次汉江考察。民国十年(1921),他编印了《筹办黄、渭、汉江浅轮说明书》专著,其中论证开通黄、渭、汉航运对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写道,陕西煤业发达,黄、渭、汉通航有利于陕煤外运,有益于棉桑,可促进商业发展,还可改变运输难的状况,保证货物往来运输畅通。
    张廷赞留美回国后,还曾担任过中国镇江龙潭水泥厂荣誉厂长,以及国民二军胡景翼部军械处长,及河南、甘肃省建设厅总工程师。晚年,转入西安世界红万字会,从事宗教救济工作,后又加入民社党。1948年担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解放后,他参加当时救济分会主办的宗教救福界学习会学习;1956年经陕西省委统战部推荐,参加了省政协学习,1958年病故于西安,终年76岁。(陕西户县志)


    张鸿道(1875-1930),字梦宾,高陵县人。逊清礼部主事。辛亥反正,弃职回陕,加入革命。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省议会秘书兼修史局编纂。七年(1918),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秘书长。十三年(1924),任河南省政府秘书。十七年(1928),任国民军第十军秘书长。鸿道自幼才貌出众,有神童之称,14岁能默诵十三经。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长于史学,对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均有较深研究。尤善为骈、散文,下笔千言立就。各军中的重要文电,皆出其手。曹世英、胡景翼、杨虎城,皆倚重其才,隆礼相待。十九年(1930)春,病卒于家。(陕西高陵县志)


    张保贤(?-1937),乳名水娃,高陵县城北街人。胸、背、臂、腿褐毛丛生半寸。剽悍,矫捷,飘忽行走,特以越墙、攀屋,行止之敏捷令人难以置信,人称“飞毛水娃子”。民国十七年(1928)前后外出,跟随王学道在淳化通神沟保安团干事,后投奔临潼栎阳杨宜翰处。十八年(1929)年馑,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而官绅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却有增无减,激起志士仁人的强烈愤慨。在杨宜翰的带领下,发展武装力量600余人,杨宜翰为正统领,程万赢为副统领,张保贤、王新斋、赵明德等人分任支队长,于是年8月10日揭竿而起。首先痛击了孙耀南民团。11月,程万赢、张保贤等人又亲率本县公安局警兵夺城造反,收缴冯星垣、李柱所带商团全部枪支,据城7日。后因大兵来剿,义军自动北撤淳化、富平、耀县,欲与陕北红军汇合。沿途反动势力均被击溃,取得节节胜利。后在冯玉祥的数倍兵力攻击下,义军溃败。1930年,杨宜翰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他的家成为中共关中东部一个重要交通联络站,他所领导的武装成为共产党地下外围武装。1936年1月,刘少奇化装成大商人去华北,途经杨家,张保贤作为武装人员,昼夜警戒,保护刘少奇的安全。三日后,与于聋子和杨学德等人将刘少奇安全护送到新丰车站,登上火车去了华北。
    二十年(1931),张保贤回家,夜宿邻人李益家中,被人告密于商团团长冯星垣。冯即半夜派兵捉拿,张鸣枪突围,跃越城墙逸去。商团不获,便迁怒李益,以通匪罪名枪毙示众。自此,张时时探听冯之动静。二十五年(1936)8月,联络韩城何绪发,将冯星恒和县保卫团长王学道击毙于自西安回高陵的途中。不久,被当局以土匪罪名杀害。(陕西高陵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