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5)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5)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22 22:3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立宪(1919-1986),陕西秦都马庄乡克侍村人。1936年在西安上学时接受革命思想,投身于“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校工作,历任大队政治干事、总校供给处政治指导员、政治部组织干事。
    日本投降后,他先后担任东北军政大学大队总支书记、大队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政治部巡视团团员、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科长、后勤部组织部长、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和师政治委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东北打到西南,解放了广州,累立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国防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海南岛军区司令员和省军区政治委员。
    “文革”中,他在山东支左,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受到王效禹的迫害,他千方百计予以保护,受到毛主席的称赞。后又派被往湖南支左。当他得知冶金学院党委书记解明道被造反派迫害致死,不准家属安葬,他亲自出面举行了追悼会。他还克服多种阻力,解放了华国锋,支持他站出来工作,再次受到毛主席的表扬。此后担任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当选为党的第九次、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陕西秦都区志)

 

    张仁俊(1911-1933) 字逸群,乳名纪元。民国元年(1912)生于西原公一贫苦农家。其父教私塾,早丧。兄弟3人,仁俊居长。幼年在庆山寺和金华庵私塾读书。民国12年(1923),入原公小学上学。民国15年(1926)考入城固中学。民国19年(1930)春,经刘志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0年(1931),仁俊中学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他奔走各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培养发展郑智、史建国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夏,组建中共西原公支部,仁俊任书记。他在东、西原公一带以党员为骨干,组织贫苦农民进行抗捐抗税、打土豪、争自由的斗争。他先后联系90多人,于7月15日成立“土地会”(农会)。九?一八事变后,他领导西原公一带人民群众掀起“不做亡国奴”的签名运动,宣传抗日救亡。
    民国21年(1932)春,仁俊与胡哲等在木槽口组织农协会,进一步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痛打催款委员余忠信。“木槽口事件”后,中共城固县委派仁俊去水硙小学任教,发展组织。其后,水硙、双溪、小河建立起地下党支部。民国21年(193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南下入川经小河口,仁俊同田文俊前去迎接,报告敌情,充当向导。四方面军给予本县地下党枪120余支,仁俊等利用这批武器立即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陕南第一游击大队(简称第一游击大队),刘队长(四方面军留下支持地方武装的干部)任支书,仁俊任大队长。游击大队兵分两支。由刘队长、仁俊带领的一支,先在原公西坝打开劣绅尚洪谋的粮仓,济贫40余户。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赖庆祜带领入开仙谷口前往水硙河;一路由仁俊带领,经鲁家庄、过光山到水硙河。游击队进军至光山梁,击溃杨永贵民团阻击,两路在水硙河会合。刘队长与仁俊主持召开游击队领导会议,决定建立以大木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民国22年(1933)1月,游击队到达大木厂,以此为中心,打土豪分粮食,组织群众开展斗争。
    当时在北山活动的一股武装力量,为首的叫冯玉山,他手下有个薛营长,曾和仁俊结拜过弟兄,仁俊想把薛拉过来变为革命力量。恰在这时,国民党民团大队长徐士鉴两次派人与游击队联系,妄图收编游击队,都被仁俊拒绝。徐利用其手下分队长杨学义曾和仁俊有过交往,给杨两班人20支枪,以在洋县华阳办独立大队需仁俊协助为名,伺机杀害仁俊,消灭游击队。杨学义带两班人驻中坪乡回子坝,去邀仁俊。在郑家垭遇到仁俊和刘队长,杨说明来意,仁俊和刘队长虽识破徐士鉴阴谋,却想利用民团内部矛盾,拉杨学义消灭徐士鉴,便答应杨的要求。元月中旬,游击队由郑家垭出发到达板凳河,休整两日后去回子坝与杨学义会合。游击队驻朱家院子。次日拂晓,徐士鉴从小河口派民团4个班赶至回子坝,将朱家院子包围。游击队奋力突围,死3人。刘队长受伤,仁俊被俘,后被杀害于红庙梁,时年21岁。


    张叔亮(1890-1967) 原名张永宣,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陈家湾乡张家桥村一个农民家庭。
    张叔亮幼时学习刻苦,上进心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秀才,时年仅15岁。次年考入汉南中学堂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半工半读。宣统二年(1910)任县高等小学教员。民国元年(1912),在校加入同盟会。民国2年(1913)春,赴西安考取陕西省公费留日学生,名列第二,东渡留学日本,入东京主计专科学校攻读簿计学。课余将日本吉田良三所撰《簿计学》一书译成汉文。此书民国6年(1917)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张永宣译。
    民国5年(1916),叔亮于东京主计专科学校毕业,因学有所成,取得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深造资格,不幸此时父病故,叔亮回国将父亲安葬,后因经济拮据,无力再赴日本。此后不久,任县高等小学校长,从此,从事教育事业。
    民国7年(1918)到16年(1927),张叔亮历任汉中联立中学、陕西省第五师范学校教员,汉中联中、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民国17年(1928)任陕西省教育厅秘书,半年后辞职,仍回汉中任女师校长和省立第五中学(后改为陕西省立南郑中学)教员。
    民国27年(1938)4月,城固县志委员会成立,张叔亮任主任委员,主持续修《城固县志》,整理出大量史料。他请全国著名学者西大教授黎锦熙参加修志工作,黎锦熙编写出《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又名《方志今议》),出资从香港抄回胡琏撰嘉靖《城固县志P;延请张伯声、殷伯溪、薛伯安等教授编纂《城固地质志》、《城固气象志》。后因各方原因,续修工作中断。他收集编写的很多史料,有些散失,有些毁于“文化大革命”。修志期间张叔亮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及西北大学中文系讲师。民国32年(1943),兼任西京图书馆城固分馆馆长。民国35年(1946),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教务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
    1949年后,张叔亮历任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二、三届常务委员,并担任县政协一、二届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组长和文史资料研究小缇副组长。
    张叔亮在外地教书,常惦念家乡教育的发展。民国28年(1939)在张家桥村创办孝感小学。民国32年(1943),在原公筹建私立原才中学,并兼任原才中学董事长。
    张叔亮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及金石考古等均有研究。他对汉中地区,特别是对本县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概况、文化教育、民风习俗、重大名人轶事、名胜古迹和考古发掘等均作过较深入地考察研究。曾主持编写《城固人民革命运动史》、《四十年大事记》(民国年间)、《城固杂记》、《城固名胜古迹考》等。
    张叔亮热爱书法艺术,广集名家碑帖书论,精研金石文字,对中国历代书法和日本书法均有较深的研究。他中年书欧体,晚融欧、魏、汉、隶于一体。遗留墨迹有的留存衽苏州、广州和日本。1972年,日本访华团乘北京,曾要求会见张叔亮。
    张叔亮对本县人民的生活疾苦也非常关切。民国5年(1916),他从日本回国,当时上下方家营土豪与县政府勾结,成立“捐款委员会”,向周围各村民征收姜黄、烟叶、棉花捐。张叔亮与胞弟张继箴组织领导反捐税的群众斗争,上下方家营十余村农民群起响应,捣毁“捐款委员会”。后又在冲虚观组织成立禁赌会,实行禁赌。民国18年(1929),全县旱饥,他将十几年教书节余的数百银元和家中一些首饰捐献出来,购粮散发陈家湾乡各村灾民。张叔亮于1967年2月3日病逝,终年77岁。(陕西城固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