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博(1910-1986),字渊如。国民党军政人员,历任国民党军队排连、营长、团长、少将师长、副军长。1910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他出生于兴平县南市乡周边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户。幼读私塾,毕业于县立简易师范。任小学教员年余。其后从军,曾入陆军第十七师随营军官训练班、陆军军官学校训练班、军事委员会驻滇干团一期受训。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军二十五师任连长。1938年11月,他奉命担任汀泗桥、松树林附近之前哨战斗。他当时仅有官兵135人,步枪54枝,轻机枪6挺。日军以绝对优势的步兵、炮兵、骑兵、装甲车和六架飞机之综合部队,猛烈攻击,狂轰滥炸两天两夜。张采用游击攻击战术,以手榴弹、刺刀肉博,接连三次击退日军,战后幸存官兵84人。全连获得团长胡晋生通令嘉奖。1939年3月,他奉命率全连占领洞庭湖以东最高峰山区阵地。全连“决心用命、视死如归”,抢先占领阵地。激战中,弹药不足,就以手榴弹、顽石投击,用刺刀肉博,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掩护主力安全撤出。1939年8月,二十五师奉命攻打康王桥一带日军,张奉团长手令率九连为右翼突击队,夜间行军至距敌400米处秘密隐蔽待战,不幸于战斗初,身中数弹,肠肚重伤,昏迷不醒达半个多月,后送长沙医院治疗。1945年驻防越南边界,曾出击日军,捉拿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接收东北。1949年5月,解放上海时,张文博奉命掩护国民党残兵败逃。
张文博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杀敌,屡建战功。获得奖章多枚。同时竭力效忠于国民党的反共战争。因而多次受到蒋介石、蒋经国的召见。
到台北后,曾参加高级军官培训班学习,并任国民党高阶层策划研究机构之少将研究委员。退役后,曾在莲花玉里农场任经理数年。复员在杨梅东电化公司负责安全工作。他著有《戎马生涯》一书,于1986年在台湾出版。尚具有史料价值。1986年8月29日病故于台北。终年76岁。(陕西兴平县志)
张元际,兴平县庄头乡庄头村人。清代国子监学正,贡生。张初受业于本县高兰亭先生,后又游学长安,从师于伯子俊先生,接着又到泾阳味经书院学习,受到了戊戌变法运动中陕西著名的维新派教育家刘古愚先生的教诲,当他听到三原贺复斋在清麓山讲理学的消息,仰慕至极,经本县马养之引见,拜之为师,经常执经问学,深受启迪。
光绪十八年(1892),张元际学业期满回到兴平,于县城隍庙设教讲学,声誉日隆,慕名而来求学的弟子近百名。学以时艺、古经,教育学生注重实践,不尚虚浮;对学生严格要求,早晚督促,勤而且力。严戒学生,不许吸食旱烟,不许观看庙会演戏、会神,犯者从严惩处。后又于其故乡庄头村创建“宏仁书院”,潜心治学,发扬关学余绪,以培养后生为教学宗旨,校内制定的晨昏饮食各仪节,皆取法于清麓。邀四方名儒、文友,明发经义,讲解心得。
张元际倡导“凡立志读书和传授知识者,都应从小入手。”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与本县张深如赞助知县杨宜瀚筹办私捐,集资兴学建校。旋与深如等几人奉命去上海,考察兴办教育事业,采购教学用品。次年回兴平,任本县劝学所总督。他即召开社会贤达会议,决定在县城设立学生经费处,多方设法筹集办学基金,以确保足够的办学经费,长久使用。随即大力倡导利用古庙闲舍兴办初等学校180余处。为兴平初等教育的发展、普及奠定了基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筹款在桑镇杨双山祠创办“明经学堂”,1916年(民国五年),在南市乡、草堂寺又创办了传经学堂。编著《兴平县志》一部四卷,又著《兴平县乡土志》一部四卷,后又应知县王廷圭之邀,编纂《重修兴平县志》一部八卷,终生不涉官场,不慕荣利,讲学著书,淡泊自乐,经先生先后教育出的学生,佼佼者不乏其人。(陕西兴平县志)
张元勋(1863-1955),本县庄头乡庄头村人。他是在其家乡创办“宏仁书院”讲学教徒的张元际的弟弟。自幼读书,后又于泾阳从师于刘古愚先生。33岁时在西安大学堂学习一年。1902年被山西学台刘嘉深延聘,于“衡文书院”从教。1903年被陕西省临潼黄县长聘为子师,未及一年又被西安大学聘任为教授,治学二年,辞职归家,致力于理学研究。著述《地球浅说》、《原道》、《格物测算》、《太阳质疑》、《新正气歌》等,计50余册120卷。(陕西兴平县志)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
后一篇: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5)
后一篇 >陕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