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9 年春,张世杰任皖南特委巡视员,先后去南(陵)芜(湖)宣(城)县委和青阳县开展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同年,担任皖南特委秘书长兼军事部副部长。翌年元月随新四军军部北移。在“皖南事变”中,张世杰弹尽粮绝后突围时被俘。在江西上饶集中营被囚的3 个多月里,他虽受尽折磨、头发脱落、身体虚弱,仍参与狱中难友与敌人进行的绝食等斗争。后来,他机智逃离后,辗转赣、闽、浙、苏、皖,历经艰险抵无为县找到党组织,重返新四军七师根据地。同年冬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
民国34 年1 月,铜陵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张世杰任县长。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对少数怙恶不悛的汉奸则果断诛除。同时,积极发展敌后武装,重视税收工作,保障根据地经费供给,带领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并对农村借款利息进行控制,不准放高利贷,减轻了群众负担,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当县政府财政开支一时遇到困难,张世杰写信请其父亲设法,其父用50 担大米换回一些钱资助,缓解了困难。是年上半年,铜陵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三面夹击中,斗争形势相当严峻。国民党军一九二师和南陵、铜陵、青阳县常备大队向铜陵地区大举进攻,驻铜陵边界水龙山一带的新四军临江团和铜陵大队英勇还击。在战斗中,张世杰积极组织民兵送粮、运弹药、抬担架、送情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世杰随军北上,任第三野战军第六纵队五十一团政委,辗转苏北、山东,参加了鲁南、淮海战役。在山东郓城,张世杰率领的五十一团因出色完成了阻击国民党王牌新五军的任务,受到第三野战军陈毅司令员来信嘉奖。民国38 年4 月20日夜,张世杰随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抵铜陵县胥坝,越夹江,扑犁桥,解放顺安,挺进皖南。翌日,铜陵全境解放。成为江南被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1950 年始,张世杰从事国家外事工作,历任驻捷克使馆一等秘书,驻匈牙利、阿富汗使馆参赞,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第一亚洲司副司长。1959 年任驻尼泊尔使馆大使,他灵活执行外交政策,使中尼两国关系比较融洽。1960 年冬,张世杰以驻尼大使和中尼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不负祖国的重托,终使两国长期未能解决的边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两国领导人的称赞。此后,曾任北京市人委副秘书长兼外办主任、外交部总务司代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索马里、西班牙使馆大使等职。张世杰于1985年离职休养,1988 年9 月15 日病逝于北京。
张子开(1863~1938),字文运,合肥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任桐城县教谕,后因咯血病请免,归故里养病。张在受名誉堂长李经方之聘,出任庐州中学堂学监,代李主持教务两年间,成绩昭著,蜚声遐迩,后因病引退。光绪三十四年,张设馆于德胜门大街本宅,授徒讲学,一时桃李盈门,为庐州各方人士所称道。地方县府官员,亦皆仰其名望,尊而敬之。而张平生素不喜入官府,有请通关节者,皆婉辞谢绝。张为合肥最有名的藏书家,善本、名贴、不下数千卷。惜在日军侵占合肥县城时,被盗遭毁,荡然无存。
张子开的书法,名重一时,他师承沈用熙。沈为合肥著名书法家,得包世臣(今泾县人)之真传,又再传张子开。张功力甚深,尤得力于《安吴四种》。他每晨正襟危坐一小时,目半开,以手书空,练习字体,兼试腕力。晚年,身体转健,海内求书者不绝。得其一纸一扇,皆视为墨宝。他书写时,运笔神速,自成一家,于是习张体字者,颇不乏人。张亲笔所作的手迹,以其晚年入室弟子陈少谦、谭炯之收集为多。迭经离乱,现已散佚殆尽。
张子开讲学于家塾,每逢星期六上午开讲,厢正屋五间济济一堂,座无虚席。张对唐宋八大家,特别推崇欧阳修与“三苏”;他反对作文冗长,说:“出力而不能讨好,意不新颖故也。”张所见,与桐城派方望溪“义法”之说,正是同调。张认为:“学习文章,必须吃透词、语涵意,分清段落,才能掌握一篇大意(即主题思想)”。张又说:中等资质,只要按部就班奋力不懈,亦必能有成。张开馆教学数十年,门生达一千数百人,多为一时硕彦,名重乡里。
民国27年,日军入侵,南京、芜湖相继沦陷,合肥连遭敌机轰炸。家人拥张避难于三河镇。5月,合肥沦陷,三河人心惶惶,仓促间,张随众迁至附近的胡家湾。日军曾有小股窜扰。因三河三面环水,易攻难守,日军不得不退走。此时,张子开在胡家湾遭盗劫,正进退维谷之际,幸遇张夫人的堂弟及侄辈,乃迎张夫妇至许贵村,供养衣食颇为优渥。张因遭此颠沛,终日抑郁不乐。一日,召村中诸父老曰:“吾辈乃轩辕之族裔,不能忍受异族之凌辱,然吾老矣!又不能裹尸沙场。诗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不能有亏大节苟安于乱世”。自此不进饮食,越三日,溘然长逝!
张敬文(1869~1938),字琴襄,合肥人。张自幼好学,酷爱书法,与合肥著名书法家张子开交谊颇深。早年张父从军在外,其兄张之仁(乐山)爱好围棋,长年在外弈棋,不问家事,家里一应大小事体,均有敬文照应。
张年轻时得到沈用熙先生指导,学习包(包世臣)、邓(邓石如)书法。包、邓书法在晚清享有盛名,其中邓之楷、隶、篆,更是远近驰名,而包则在行、草方面大放异彩。张得沈师传授,加上自己刻苦练习,书法日有长进,以后终于走入包世臣先生楷、行、草之路,深得沈先生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