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7)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7)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7 05:1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民国三年(1914),张汇滔应孙中山之召,前往日本东京,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张汇滔被委任为安徽支部长,负责安徽党务和策划长江流域军事。他经常来往于上海、东京之间,进行反袁斗争。投靠袁世凯的孙毓筠说:“张孟介真够厉害,要当心提防。”六年(1917)夏,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被选为大元帅。张汇滔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奉命回到上海,继续组织武装力量反对北洋军阀。民国七年至民国九年初,张汇滔住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与孙中山居处近在咫尺。孙中山对张汇滔文武才干深表赞赏,誉之为“吾党之力行家”。九年元月30 日晚,张汇滔前往医院探视侄女病情,行至坟山路时,遭歹徒袭击,身中4 弹。孙中山闻讯,立即前往医院探视。由于伤势过重,张汇滔不幸于2 月5 日牺牲。孙中山亲手书写“国魂不死”4 个大字,以祭亡灵。民国二十三年(1934)12 月,民国安徽省政府将张汇滔灵柩移于安庆北门外南庄岭安葬,建堂纪念。

 

    张治中(1890~1969),族名本尧,字文白。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安徽巢县建麓乡洪家疃人,祖籍靠山张村。张治中6 岁时在今肥西乐河念私塾,后回乡跟读于舅父洪子远,曾考科举未中,16岁时,到丰乐河镇吕德盛号杂货店学徒。此后,在扬州十二圩和安庆当过一段时间的盐防营备补兵和备补警察。宣统二年(1910)到扬州巡警教练所学习。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参加学生军,不久由南京入伍生团编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两年后转入保定军校三期步科。1916年毕业,分到安武军中任见习官。张勋复辟时,逃离军队,到广东参加护法军。1917~1924年,先后于滇、川、桂军中,任警卫队队长、连长、营长、旅参谋长、师参谋长。其间曾在上海大学学习,并协助桂军成立军官学校,负责训练、教学。

  1924年12 月,张治中进入黄埔军校,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代理总队长。次年调为东征军总指挥部上校参谋,回广州后,兼航空局长、军事处处长、航空学校校长、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在军校受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影响较大。中山舰事件时与邓演达、恽代英、高语罕被称作“黄埔四凶”,险遭逮捕。

  1926年,以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长身份参加北伐,曾劝蒋介石要注意搞好国共两党的合作,共同完成北伐大业。北伐军攻下武昌后,组织学兵团,接着任黄浦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宁汉分流”时,辞去职务。1927~1928年,用8 个月的时间游历了欧美一些国家。回国后,担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不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

  1929年10 月出任武汉行营主任,次年5 月就任教导二师师长,参加中原大战。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孤军战于上海,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求增援,主动担任第五军军长,率两个师奔赴上海战场,在庙行,浏河、葛隆镇战斗中重创日军。

  1933年,担任第四路军总指挥。1937年,兼任京沪区司令长官,布防淞沪一带,以备对日作战。民国26 年“八•一三”事变前夕,率军进驻上海。淞沪大战爆发,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前线作战,由于受到陈诚等排挤,中途辞去军职,离开战场。

  年底,张治中出任湖南省主席。八路军长沙办事处建立时,张治中与徐特立处长开诚相见,关系融洽。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创刊时,张治中题词赞誉:“笔锋舌剑,助我鹰扬,以保疆土,以固国防。”鉴于国共磨擦发生,次年9 月,上书蒋介石,主张“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允许中共公开活动,以减少无谓磨擦,加强两党团结,必有利于抗战大业”。反共顽固派对此大加攻讦。

  “长沙大火后”,张治中调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1940年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后兼三民主义青年团总书记长,先后将反共的綦江战干团解散,将带有反共色彩的《扫荡报》改名《和平日报》。他曾反对发动“皖南事变”。事变后,他竭力反对取消新四军番号,遭到白崇禧等严厉指责后,上书蒋介石,指责发动事变是“未具远大眼光”,“始终为一种错误之冲动所支配”。主张为了抗日,要与共产党“以让步求得解放”。民国31 年,与周恩来商谈共产党合法地位和扩大武装问题。民国33 年,抱着“最大的热忱的希望”到西安与中共代表林伯渠进行谈判,接着又为联合政府问题进行了第三次谈判,3 次谈判都因蒋介石无诚意而毫无结果。中共《解放日报》称张治中“为国共团结与中国和平民主事业奔走风尘,不辞劳瘁”。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治中反对内战,奔波于调解国共两党的关系中。1945年8 月27 日,代表蒋介石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并将自己的公馆腾出来让毛泽东办公。作为国民党的谈判代表,张治中与中共一致努力,才使得《重庆谈判纪要》得以签字发表。谈判结束,张治中护送毛泽东回延安。

  新疆“伊宁事变”发生,张治中代表国民政府赴新疆谈判,对少数民族代表晓以民族大义,希望他们共同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其间闻知蒋介石要毁协议打内战,即上万言书,指出“内战是违反人民愿望”,如果一意孤行,“职殊未敢苟同”。1946年1 月,参加停战谈判,在签订整军方案时,周恩来称其有“很大功劳”。接着与周恩来、马歇尔组成三人军事小组,进一步解决停战问题。谈判中,张治中始终力主和平解决国内问题。毛泽东称他与周恩来“做了许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业,一句话,就是帮助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

  同年,张治中出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负责西北五省的行政军务。应周恩来之请,释放了被关押在新疆的一批共产党人,并以专车护送到延安。内战爆发,张治中认为这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倒行逆施”,仍不忘和平,愿意再度赴延安谈判;劝行政院长宋子文对外“改善中苏关系”,对内“力谋恢复和平”。因此,张治中被誉为“和平使者”、“和平将军”。

  1949年4 月,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首席代表赴北平,与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谈判。最终使和谈协议草案得以通过。由于国民政府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张治中留在北平。6 月,张治中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宣称脱离国民党阵营,走向人民阵线。9 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建国后,张治中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致力于西北的和平建设。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1955 年,张治中随同贺龙出访苏联、波兰和朝鲜。同年国庆节,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58 年9 月,张治中随同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张治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