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七品芝麻官的力量毕竟是不能与国力比肩的。因而,眼前后土祠的看点已是屈指可数:山门、品字戏台、献殿、正殿、碑亭、东西五虎殿和秋风楼等,当然,这寥寥几笔,不论建筑风格、铁、石、木雕艺术乃至精美绝伦的琉璃饰品,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知识,都是国之精华,这也是后土祠能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山门一侧导游图上描绘的钟鼓楼、唐明皇碑已无以见得。从汉至宋历朝皇帝先后24次祭祀后土的踪迹,除了作为一楼之主题的《秋风辞》,只有宋真宗亲自撰文并书丹的《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的碑刻,连同一个时代不为人知的许多故事被围在后土祠东隅,其盛大而虔诚的仪式下配飨于后土圣母的两位宋代先祖,连一个泥胎也没保住。《唐玄宗祀汾阴后土祠》一文,在这里也无从读到,据说已作为另一种格调的文化藏于西安碑林。
许多历史真实就这样明明灭灭,忽隐忽现着。
总需要一些不畏艰辛的智者、勇者串珠引贝中将历史再现。
比如,以自己遭受腐刑之身写出历史巨著《史记》的司马迁;
再比如这位小知县。
当然,较之于司马迁,也许这位小知县只能算作巨树上的一颗嫩芽,但,不管怎样,其在延衍中华人文历史中还是功不可没的。如果不是这位小知县,连后土祠本身——这个国内稀存的古代帝王天子之社恐怕也会流为传说,或者成为一个被想像缅怀的遗迹。
此时,按照时间经线,将一支支朝圣大军一一绾接,看见的,是同轨于中国历史的一个坐标轴,一路回伸中,通向的,是一个共同的原点。
这个原点,就是后土。
后土,主管土地之神,在天地阴阳观中,天为阳是皇,地为阴是后。所以有“皇天后土”、“天父地母”之说;后土,因而又被称为后土娘娘——后土圣母。
关于后土所为何人,有多种传说,但最多的是有着“育化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肇建婚姻”等创世功绩的女娲氏。
这就是说,一个民族曾经浩荡而宏大的信仰朝向,原来是飞在远古荒蛮中的一个神话!
置身于这繁密的真实和神秘的虚幻之间,我困惑着、迷茫着,不由对五千年前的混沌世界郑重地回望了许久。
回望愈久,疑惑迷茫越浓。
女娲,这个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穷则反本的精神之本源,果真只属于神话吗?
那么,散布于山西平定、寿阳、乡宁等地的,女娲补天灶遗迹、娲皇庙(陵、宫)、落磨寺、高媒庙、补天圣母寺、女娲氏炼石处遗迹、梳妆楼、人祖庙 、女娲岩画等多达近20处的女娲遗迹,难道都是神话天空里落下的梦之陨石?
那么,是什么人、什么力量,牵动着一朝一代举国的注意力,使这偏僻的一隅成为皇家祭天拜地的高地?难道仅凭这些人工的建筑、被一代代人抟成不同版本的一尊塑像和一些无文字可考的传说,就能使如此浩大的人流对后土祠顶礼膜拜?
也许,是地母文化的体现,是人们对土地生育并承载万物伟大功德及能力的崇拜和敬畏?
也许,是自然崇拜、天神合一思想的反映,人们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拜谒,以此求得宇宙、生命的密码?
或者说,女娲乃至相关的诸神,原本就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们在代代传递、手手对接中,不慎有人失手中断了消息,才使女娲乃至史前的一切跌入到神话的空谷云海?
久久而遥遥的回望中,心中充满了期待。
期待,如同C14、AMS测年技术、殷墟甲骨的出现使夏、商从传说变为真实一样,神话中的陨石也能延伸为通向远古文明的石阶,让我们由此找寻到人类真正的根、中华文明更悠久的源泉。
可以看到,今天的后土祠,仍被“中华祖祠”的情结浓浓簇拥着。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传说中后土圣母的生日,都会成为一面旗帜,旗下是“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望着这潮涌波推的人流,隆重热烈的场面,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在这里原本不需要刻意寻溯什么,正如“清明”、“春节”、“中秋”、“端午”能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一样,后土祭祀正是炎黄子孙对中华大家谱、对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历史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更是一个共同精神家园里经五千年之久直至永远,仍色美味香的一道家庭盛宴。
这,已足够了。
文化峡谷
◎ 陈有仓
陈有仓,西宁市湟源县人。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新阅读》《华夏散文》《青海湖》《雪莲》《意林文汇》《文艺报》《青海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多篇作品被收录到全国公开出版的各种文集和试卷中,并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出版民俗专著《河湟婚俗》。主编《灵秀湟源》。系中国散文学会、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日月》文学杂志主编。
文化是灵魂。一个地方如果缺少灵魂,那么这个地方就显得苍白,就像一个长得水灵灵的俊俏少女,缺少了内在的涵养,人们相识相遇后,不长时间便会自然离去一样。所以说,山水美景既有外在形象,又有内在气质,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永远的回忆。
东西峡长300多公里的青海、甘肃境内的河湟谷地,惟有湟源境内隐含着丰富而密集的唐宋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摩崖石刻,它在湟源峡谷中留存了千百年,沧桑岁月将时光凝固在这里的山和石崖上,让人在感受峡谷旖旎风光的同时,更会饱尝到摩崖石刻带来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湟源有三峡,东为东峡也称戎峡、西石峡,西南为药水峡,西北为巴燕峡。三条沟谷山山对峙,远看青山如黛,层峦耸翠,叠嶂垂青,幽深静谧,满山苍翠,桦树、柳树、绿草,蓊蓊郁郁,密密匝匝,处处青翠欲滴,秀色可餐。近观马莲花、野菊花,舒展开放。湟水河、药水河、响河缠绕在山脚下,蜿蜒在沟底不间断地流泻,无论是夏季痛快淋漓地飞驰,还是在冬天被冰雪封冻的河道里汩汩流淌,都与世无争地与寂寞的山花、百草、树木同枯同荣,春来秋去永不停歇。大山和河水生死相依,在高远湛蓝的晴空下构成了万千瑰丽的景象。109、315国道线、西湟高速公路、青藏铁路依山傍水在山涧谷底盘旋迂回中九曲回肠、蜿蜒曲折。这里不仅有大河的雄壮,波涛汹涌,气势宏大,更有江峡的险、奇、幽、秀,弯环曲折,奇峰耸峙,异景接踵。河水清冽,平静处山色倒映,鱼鸭游弋,险峻处如滚滚惊雷,发出奇异的响声。置身这般景致中,恍入黄山、泰山、青城山等名山中,秀丽、巍峨、险峻、禅境全辉映在眼前。此时,令人心境愉悦,惬意悠悠。天地造化间,一处处苍劲有力的摩崖石刻不时出现在眼前,仔细品读,认真体悟,会生出不一样的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