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词中的《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等傲视群雄,气象万千。其气魄之大,眼界之宽,难出其右。只有苏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才可以相较高下。真是上穷八极,下通八荒,可以说气吞万里如虎。
毛词既有苏东坡的胸怀,也有辛弃疾的气魄,两者完美结合,天衣无缝。
三、格律声韵
毛主席的词基本符合格律声韵。还拿词《卜算子·咏梅》来说。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本词非常吻合该词牌格律声韵,不偏不倚,中规中矩。单就这一首还不能说明毛主席深谙格律声韵,再举几例子。下面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该词一百一十四字,基本符合格律声韵,偶尔在个别字句上有所出入。但是,有一句话叫不以辞害意,我想用到格律声韵上也是适用的。如果一个词在此处恰到好处,非用不可,无可更改,改了意思意境全失,我们又何必去计较它是在仄声还平声呢,即使有点出入,也是瑕不掩瑜,不失精彩。我们就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说,在当时,他的词也是不合规范的,在严格的格律声韵上面也是有瑕疵的。但是由于他的词横空出世,文采斐然,成为典范。所以,后来,他的词就成了范式,大家都要照他的来填。他的词反而成了正统,而不是斜枝。词牌造出来,格律造出来,也是前人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后人总结得出了这样一种规律,大体如此,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总体适合,意境悠远,思想深邃,或俏或娇,或妖或娆,都是好词,无可厚非。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也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绝妙好辞。
四、遣词造句
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出来,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不是激情来了,一挥而就的急就章。即使灵感来了,写出后也是反复琢磨的。
就比如《卜算子·咏梅》中上阙写到的“俏”,下阙写到的“笑”,虽然行云流水,朗朗上口,不露一点斧凿之痕,但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匠心。
再比如《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个“海”字,一个“血”字绝对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得来的,把那种宏大、苍凉、悲壮的气氛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我不知作者是灵感顿发写出来的,还是写完后经过修改得来的。但我可以肯定,没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没有很深的文字造诣,没有很深的驾驭文字能力,这样的好句是写不出来的。
毛主席的诗词中类似这样的经典名句比比皆是,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美感和乐感
读毛主席的诗词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经常被他的诗词中营造的美感和乐感所震慑。他营造的意境或苍凉或悲壮,或恢弘或峭拔,很少有小家子气。他的诗词总是让人振奋,让人奋发,给人力量。即使是写爱情的诗词也不悲观,《贺新郎·别友》结尾后几句也是表示了高蹈的志向,“要似昆仑崩绝壁,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抛却了小儿女缠缠绵绵的私情,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首词尽管写爱情,虽然写得也缠绵,但格调却是高昂的,意境又是深远的。有儿女私情,却又不拘于儿女私情。写得有情有义,有爱有痛。儿女情长,英雄气并不短。还有一首词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