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练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练方法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9 21:03 编辑: 网络 查看:

[转载]李经梧太极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练方法

转载原文

 

来源:() - [转载]李经梧太极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练方法_太极轩主人_新浪博客

 

   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

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我们所说的“守静”是“守一”和“身静”加“心静”的合称。所谓“守一”,即《庄子·在宥》中所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我守心(这里的“心”字不是指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意识)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这里的“守一”,说的即是“守窍”,亦即通常所说的“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从经梧先师所创之内功的技理来说,我们所守之一“窍”,即意守督脉上的“命门穴”。独守“命门”一窍,则可养吾身之阴阳二气,从而养护了自身之浩然正气。“命门”穴,位于督脉之上,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孙国杰主篇《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第429页)。从古到今,中华医家对“命门穴”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认为它“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求证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内经·素问·剌禁论》中曾记载:“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即脊柱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自下而上数为第七椎)它是“一身之主”,即“十二经之主”。它主持着“人体一身之阳气”。医家圣手赵献可把“命门”穴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则表述得更为直接,他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又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命门”一穴,是人身之气的“发动机”,而“下丹田”只能说是“气”的储存器。李经梧先师把“命门”作为自创内功的重要“气穴”,而未选择“下丹田”,是有其深厚理论基础和深远意义的。

   “身静”和“心静”,就是道家修炼学中静功筑基功法中的低、中级层次的“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它的高级层次是“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但因为太极拳要练“意”,就不可能“意”不动,所以不是我们所要重点修为的内容。守住“命门”(亦称后丹田)一窍,身体不动,为修为的第一步,即“养气”修为。其姿势或站式、或坐式、或卧式均可,但因为我们练内功的目的是为练太极拳技服务的,所以最佳姿势为站立式(老年朋友可取坐式,甚或卧式),这样,就可在练静功的同时,锻炼了下肢的支撑力量,亦即加强了下盘稳定功夫的训练。练“身静”时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如在室内练“身静”,只穿薄袜,下垫布垫即可),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站得住,站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练静功是要求自然呼吸的。“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只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是要求无声,所说的“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不要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真意是为了精神集中,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随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渐渐地就到达“入静”的境界了。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筑基功夫看似简单易行,其实,它是内功训练的起始,正如俗话所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反复复地训练,想做到这两步也是很有些难度的。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练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内功修为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站练功,静站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心浮气燥,不光静站练功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就是再次练功也肯定不会练得好,所以,一个人的练功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练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以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平时待人处事就应坚持做到“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事来则应,事过则忘”;“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在练功过程中则做到:“有念即止”;“收回忘掉;“顺其自然”。即使是这样,这个初级功夫,每次训练也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并且要连续坚持训练100天,即过去的修练者所说的“百日筑基”(练功期间要禁绝房事)。它是为后续内功修为投下的第一块基石。

二、太极内功修为的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