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

师傅传授我们的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5 02:10 编辑: 网络 查看:

*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细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如打青龙入水,前拳后肘,弹抖劲从左拳瞬间发出过左臂传至右臂到右拳,拳要空心。青龙出水的打法一样,只是右拳空心向上,也可打出肩、肘、拳三节的力。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膨胀开。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体四周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又称气场,磁场)。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两条手放松,就象两根丝瓜挂在肩上,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整个水的流动亦如里面有一串佛珠,沿奇筋八脉螺旋前行,最后回到丹田。

* 松胯,顶膝全用身体自然之力,上身与下身以丹田为界,臀部两边自然开合,让髋关节一并开合对折。左顶膝时,上身左下沉与下身右对折形成自然折叠,顶膝不用外力,全凭身体重量形成之力,顶膝到位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右顶膝方法一样。每天左右各二十下,时间一长力量自然形成。整个过程以脊椎为轴,不丢不顶,让内气充盈贯到尾闾,丹田、命门、长强、会阴四穴内形成一个松软鼓胀的球,全身重量松松地坐在丹田上。左右里合腿的踢法与左右顶膝的方法一样,必须注意的是,腿自然弯曲,踢腿高不过腰,以免犯顶,内气贯到整个腿上,松松的踢,踢到位后自然反弹让身体复原。左右外摆腿的踢法与里合腿方法一样,不同的是身体要正,上下不折叠,保持中正安舒,也要以脊椎为轴,松松地外摆。检验是否放松,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体内关节是否咕噜作响。

*  气沉丹田,贯到涌泉,运到四肢,用在一点。

* 太极的靠,分双肩前后靠,背靠、胸靠,头靠,左右腰靠,臀靠,垮靠,全身无处不靠。靠的发力,聚积全身自然之力于丹田,再将丹田之力瞬间弹抖发至着力点。

*  冬至前后认真练拳,功力增加快。天地开泰之日,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冬至,夏至 ;天地交合之日是,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阴阳生化之时是,子时,午时,卯时,酉时 ,练功的最佳时间。

*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肩、腕、肘。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身体外侧为外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内摆动,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并转动灵活。

* 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拳架,两脚跟象两个圆形的球,如树桩扎在地上并灵活转动,脚掌如根系,从四面八方牢牢抓住,这样拳架方能灵活且沉稳。

*  做弓步走拳架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整个过程务必做到“裆走后下弧”,力量从一只脚的脚跟逐步过渡到胫腿,大腿,过会阴,经丹田,至另一只脚的大腿再逐步到脚跟。过会阴时,会阴像坠一重物。总之要走出下弧状。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灵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这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道理。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笔直地转,不能在转的同时,上身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或倾斜。整个脊椎要象一根树干插入地上,不偏不倚。在走拳架时,为了保持身形端正,白会穴、会阴穴在一条垂线上,两涌泉穴在一条直线上,垂线和直线相交成直角,全身放松,身形自然端正沉稳。内劲催外形。

* 练拳架时两脚虚实的变换。如虚步变弓步或弓步变虚步,不应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正确的做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注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种意念的抽水和注水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同时“裆走后下弧”,意念水里面有一串佛珠随着水的流动螺旋前行,逐步练成太极的螺旋劲。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能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同时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假如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加快和加强。形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快如闪电。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要精力集中,无杂念。此外,在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才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按上述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如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当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的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所以,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部份的动力来源。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皆源于此。地面反弹力传递经过的路线中,有未松开的地方,反弹力的传递便在未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拳架时,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连绵不断,不停滞。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断劲”。

* 如何练好太极拳架,要领是:“两手春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