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2)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1 15:12 编辑: 网络 查看:

3、关于“动与静”。在太极拳运动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动与静”的内涵:一、“身动而意静”。就是在太极拳运动中,身躯肢体既要按照拳法着式的要领,做出各种形态的动作,使全身处于“动”的状态;但在心中则要排除杂念,专心一意,务使自己的心神意念进入到“太极”状态,此即前人要求的“身虽动、心贵静”。但我们并不能将这种“心静”简单的理解成“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求集中意念认真引领拳式着法的动作,细心体悟劲力气机在身躯肢体中运行的感觉。二、“外动而内静”。在太极拳运动中,身形肢体的“外动”状态是显而易见的,哪么它的“内静”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们在太极拳运动中可以感到,当身法左右转动时,如果头和脚仍朝向前方而不随身法一起转动,这样从头顶“百会穴”至两脚之间的这条中轴线则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外动而内静”。这时,围绕这条中轴线的筋肌必然会因受到强化的螺旋拧转的作用而产生更大的反弹劲,此即前人所讲“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关键所在。三、在太极拳法中,“动即是分,静即是合”。王宗岳先生在《拳论》中讲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就是由各种形式的分合动作所组成的运功。“动”的方向为“分”,“静”的方向为“合”,所以人们也把“分”称之为“动”,把“合”称之为“静”。正是由于肢体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分合运动,才构成了太极拳的各种着式。可以说,太极拳就是由肢体的动静分合组成的运动。四、太极拳法的“动静分合”是由身法的左右螺旋引发的。为什么“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呢?这是因为在太极拳运动中,身法及肢体都是螺旋形运动的,身法左右往复的旋转运动带动了四肢、特别是上肢的运动。当身法由“静”的状态开始进行旋转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从而带动肢体“动”起来;当身法回转时,又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向心力”,而使肢体回到“静”的状态,此理就如同拨浪鼓两小锤的运动一样。所以,前人特别强调“腰如轴、气如轮”,要求以腰为主轴,带动四肢进行各种动作,而不可自行屈伸。五、太极拳法的“动静分合”是互为基础、互相转化的。其实,所谓太极拳法的“动静分合”只是“太极阴阳”变化的表象。在太极拳法中,只有“合”住势、蓄住劲,才能放得开、发得人出。正如陈鑫先生所讲:“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4、关于“方与圆”。由于太极拳运动是螺旋圆转的,因此,表现在其拳式着法的运行轨迹上,即呈现出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圆形运动。我们知道,一个圆即是360度,如果我们把每一度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些“点”就是由90个正方形在同心等距排列开后的各个“角”组成的,把这些“方”形的“角”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圆”。所以说,“圆”是由“方”组成的;圆是外形,方是内质,外圆而内方。太极拳运动是由多个拳式着法所组成,如把这些拳式着法的动作拆解开,每个着法即是“方”的;但在太极拳运动中,这些拳式着法都要在身法左右旋转的带动下运行,并且各着式之间又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线”相连接,因而就使太极拳运动呈现出了各种“圆”形的运动形态。其实,太极拳运动是有方有圆、内方外圆、方圆相生的。在学练太极拳时,只有把每一着式的“点”和“线”弄清楚、做正确,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运动的方法和要领,把太极拳法的动作做规范。

在初学阶段,要特别注意把每一着法的“点”做到位,并可略有停顿,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这时演练出的拳架可略有棱角、稍显“方”形;在拳式着法熟练后,则可逐渐减小棱角而趋于圆形。这就如同练习写字,初学时要练好楷书,以便打好基础,以后方可练习行书和行草,切不可刚练写字就写草书。练拳与练字同于一理,练拳者定要切记,否则悔之晚矣。

5、关于“化与发”。“化与发”是太极拳运动中最基本的技击方法,其它技法都是“化与发”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的变化。所谓“化”,就是当受到攻击时,将来力引开化解,使来力作用不到自身;所谓“发”就是化解来力后,随势反击发放对方。在与人应对时,太极拳法一般采取“先化后发”的战术技法,因此,我们可把“化与发”看成太极拳技法中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太极拳的这种战术思想,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的。不主动出击是为有理,因势而动是为有利,化发得当是为有节。太极拳是一种贴身近战、随势借力、后法先制的拳法。当出手掤接来劲后,就要与对方黏连在一起,不要轻易让对方脱离,并顺着来劲的方向运用采、捋、挒的着法引而化之,以使来劲落空而形成背势。引化虽属防御之法,但在引化时要乘势调整好自己的身形步法,得机占势、蓄势待发,为发放对方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这就是陈鑫先生所讲的“以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的关键所在。在发放时,主要运用挤、按、肘、靠的着式技法,顺势“借劲”或“截劲”反击对方。“借劲”就是借其在发劲时形成的贯性,顺着对方劲力发放。如:我把来力引进落空后,即可利用其前冲之力,顺势加劲向我侧后方发放;也可在对方感到其力被引进落空,而向后缩身回收时顺势加力向其身后发放。“截劲”就是对着来劲的方向拦堵截击对方。如:当我引化来劲,在其劲将尽未尽之时,即对向来力的方向拦截发放;也可乘对方来劲被引进落空,其欲摆脱背势而转势换劲之机截击发放;亦可在对方身微动而劲未发之际堵截发放,此即洪均生先生所说“彼微动、我先发”。其实“截劲”也属“借劲”的一种技法,其理同打乒乓球的“借劲”一样,所以如果不会“借劲”也就不会用“截劲”。无论是用“借劲”还是“截劲”,都要控制好对方的中心,将自己的力点作用到对方的着力点上,才能破坏对方的重心。在没有控制住对方劲路,找不到对方着力点的情况下,是不可盲目进击发放的。如此时冒然进击,是很容易让对方乘势发放的。在太极拳法中,“化与发”是合为一体、相互为用的。可以说,太极拳就是攻防一体、化发合一的拳法。“化与发”在拳式着法中的配合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先引后发:也就是在同一个着法动作中,前半部分为引化,而后半部分则为发放。如采、捋、挒等着法虽主化劲,但化解来劲后也可乘势借力发放对方。二是半引半发:也就是前半圈是引化,后半圈是发放。如拦擦衣、单鞭、云手等,手臂内收为化劲,手臂外展则为发放。三是一引一发:其中有一手引化、另一手则发放,如掩手捶就是用左手引化,而右手发放,白鹤亮翅则是右手引化,而左手发放;有手肘内收引化、同时进肩发放,如单鞭,云手筹;也有以手肘内收引化、同时进脚腿发放,如左右踢脚和蹬脚等。四是即引即发:如猿侯献果,就是肘部顺缠内收为化,手部顺缠外展则为发。太极拳法是“刚柔相济”、“化发合一”的,但在具体应用中,则要根据双方所处的位置、肢体接触的部位、以及来劲的方向和力量的大小因势而动,应化则化、当发则发,随机而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