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3)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1 15:12 编辑: 网络 查看:

6、关于“虚与实”。“虚与实”的变换转化,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基础,所以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虚一实之谓拳”之说。武禹襄先生指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全身要有全身总的虚实,局部要有局部的虚实,而且处处都要有虚实。如:从全身上下肢的总体配合来讲,手与脚、臂与腿要分虚实。从局部肢体配合来讲,下肢的两脚、两腿要分虚实;上肢的两手、两臂要分虚实;一只手臂中的手、肘、肩也要分出何处是虚,何处为实;就是一只脚或一只手中,也要分清哪儿是虚、哪儿为实;甚至一个手指也要有虚实之分。太极拳运动为什么强调要分“虚实”呢?这是因为,只有弄清楚每个着式中肢体哪个部位应“虚”、哪个部位应“实”,才能弄明白身形肢体如何实现“虚实相合”,从而使全身内外、上下协调和谐的进行运动。此理就如同骑自行车,只有一脚“实”另一脚则“虚”的蹬踏运转,自行车才能顺利运行;如果两脚不分“虚实”,同时下踏或同时上提,身体的力量就无法协调的传输到自行车轮之上。所以前人强调“练拳不愔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前人曾作《虚实歌》,现录于此,以飨读者。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愔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在太极拳的修练中,又特别强调“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谓之“内三合”。前人认为:气生于肾,出入于命门,存储于丹田,所以丹田亦称“气海”,才有“气沉丹田”、“拿住丹田练内功”之说。要求以意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气由丹田运至四梢,想合时,气由四梢合于丹田;想发时,气由丹田向外发出;想收时,气由外收归于丹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谓之“外三合”。太极拳法虽有开合,但要“合中寓开、开中寓合”,四肢百骸合成一股劲。体现在拳式着法上:在上下肢配合时,一般是脚向外开,则手向里合;而手向外开,则跟步相合。如“拦擦衣”一式,右脚向右开时,则右手同时向里合;右手向前开时,则左脚跟步相合。“云手”一式,则是左脚向左开时,左手向里收合;左手向左开时,则右脚跟步相合。拳式中也有同一侧的手和脚同时相开或相合的,凡此类着法,则要在同一侧手脚向外开时,另一侧腿部则要弓膝塌劲、而手则向里收合,如“搬拦捶”一式,在右手右脚同时向前开时,左腿要弓膝塌劲,而左手则要向里收合。在同一侧的手脚同时后退时,另一侧腿部也要弓膝塌劲、而手臂则要肘沉而手开,如“倒卷肱”一式,则是在左脚后退、左手引收时,右腿则弓膝塌劲、而右手则沉肘外开;右侧手脚同时向后退时亦然。在两手互相配合时,则有一手开、一手合、两手同开或两手同合三种形式。如“撇身捶”一式,是左手开、而右手合;“掩手捶”一式,则是右手开、而左手合;“单鞭”一式,是两手同开;“十字手”一式,则是两手同合。在一手开、另一手合时,要将收合之手的劲力通过胸背转化到外开的手臂之中,使两手之劲形成合力而发出;在两手同开时,则要松沉肩肘,使两手内劲相吸相系,而形成一股劲;在两手同合时,则要在两肘沉收内合的同时,两手顺缠外掤而形成开劲。就是用一只手臂的着法,也要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如“进步栽捶”一式,在右拳向外开时,肘部要沉收里合;“拦擦衣”一式,在

太极拳运动是不是只求其“松”,不求其“紧”呢?其实,太极拳运动既是对肢体筋肌“放松”功力的练习,同时也是对肢体筋肌“紧缩”功力的锻练。如顶劲上领、裆劲下塌,松肩垂肘、坐腕展指,收腹塌裆、弓膝坐胯等,都是对肢体筋肌“紧缩”功力很好的练习。太极拳运动所要求的“放松”,就是要去除身肢筋肌中的僵劲、硬劲,让应该“放松”的肌肉真正“松”下来,以免对需要“紧缩”的筋肌造成牵扯。这样才会使肢体动作更加柔顺灵活,快速有力。所以,太极拳运动中的“放松”,并不是全身肢体“懈怠”,也不可简单的理解为“不用力”。在与人应对时,肢体筋肌越“放松”,对方反而感到越沉重,此即所谓“如棉裹铁”、“外柔而内刚”。它是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练,才能获得的一种功力。有了这种功力,当化则能化,应发则能发,应对自如。化劲时,全身松散通空毫不着力,让人摸得到而打不上;发劲时,则劲力整合浑厚富有弹性,使人难以化解逃脱。太极拳运动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进而达到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似柔非柔,似刚非刚,亦松亦紧、亦柔亦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