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张光燄:杨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2)

张光燄:杨氏太极拳的养生功法(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10 10:2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笔者领会了上述意断法后,悟出了“分合意断法”(见图4):意气由尾闾穴左右旁开处出来后,绕着胯生成两个直径50厘米左右的半圈在身前腹部丹田处对撞,然后又按原路返回来到身后对撞;腰气圈则是意气在夹脊穴(或命门)左右旁开处出来后围绕腰生成两个直径4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下脘(或神阙)穴前对撞,然后又按原路返回到身后对撞;肩气圈是意气在劲源(或身柱)穴左右旁开处出来后围绕着双肩生成两个直经5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膻中(或华盖)穴前对撞,然后按原路返回在身后对撞。这样,六个半圈的意气就厚重,六个接口处的意气就单薄。盘拳练分劲时,就用“坤六断”练法;需要练整劲时,一用“乾三连”练法。需要打出单劲时,就用“乾三连”气圈;需要打出复合劲时,就用“坤六段”气圈。这样又合又分的意连意断气圈随时可以将身体练成或者一个整体,或者两个部分。这部分动,那部分静,或者两个部分互静互动。

“坤六断”练法比“乾三连”练法复杂、难度大,对心、肾等内脏器官的锻炼强度也大。在“坤六断”气圈的支配下,心脏、肾脏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先天真气培养过程和心与神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的后天真气培养过程在不断进行着。结果,脏器的功能强大了,精神振作了,浩然正气培养了,使身体增加了与百病之邪抗衡的能力。

后天真气的培养不仅仅只有神、意、气的“内三合”,还有内气与外气的相融相合。真气在体内培养充盈鼓荡后,还要通过手、肘通出体外,与自然界的外气相融相合后再弧形收回体内。其情景就像二龙戏珠一样。珠是龙的内丹,吐出去与外气相融相合,然后再吞进来,以培养自己的功力。汪永泉大师生前曾说过这种炼气法。他说:内气往外通出1米左右,不伤人再回收体内,最利于人体养生;如果通出去伤人,自己也会受伤。这是太极拳高级养生法。汪永泉的话正确解释了太极先贤们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只是末技,而益寿延年才是上等功夫的深刻论断。


对乾三连坤六断的体会


 

 本人近年看了(太极拳述真)一书,书里提到的一些修炼太极拳内功与技击方法有很高的价值,是前人练拳经验的结晶。只要练的得法,很快就会长功。我本人就是受益者.书中提到的三个气圈、钟锤荡劲、中心线、小气球感觉、松散通空感觉等等,基本能体会到。但微感遗憾的是书里提到的乾三连与坤六断即养生架与技击架的确切含义.由于文中未展开,所以迟迟不能解惑。乾三连,坤六断是八卦里的两卦,书中提到乾三连的胯圈,腰圈、肩圈,其练法是意想练功中的内气通过三个气圈散开,以应太极拳谱中提到的松散通空,这个意思好理解。但坤六断是什么意思?怎样练?书中只提了一句.练技击架强调的是对立拉冲突的方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学习与走师访友,现在终于明白:坤六断实际指的是半圈打人,练技击架是在养生架基础上的提高。

提到对坤六断的理解,还得从我与 余桐和 老师一次亲密接触说起。2002年月一天,我的拳友 余桐和 老师的师弟电话告诉我,让我赶紧到他开的一家小厂去,说是一位太极拳高人到了,错过了会很遗憾的。我赶紧赴约到了厂里,经拳友介绍知道是汪永泉的再传弟子 余桐和 老师。 余 老师让我体会他的劲,他让我站在地上,他一掌拍我右肩,虽然没看到使多大劲,却感到力透脚底。身体像一堵墙似地咕咚一声就坐在身旁的沙发上,墩得我脑袋就像脑震荡一样晃荡,嗡嗡响。接着他又与我推手,感觉非常轻灵.他告诉我发劲了,只感他手腕发劲轻轻一抖,身体便凌空飞起.要不是被他及时抓住.不知要出去多远。这时,他伸出手让我看他的手掌,只看到劳宫穴突突地跳,他说全身都已打通。听人说.打通劳宫穴内功修炼必须到一定程度。由于天下小雨,他与我从下午3点一直聊到晚上8点多。读拳理,谈技击,谈老一辈练武逸事,自己与人试手经历。与他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最后,他给我写下一段拳诀与体会,现与大家共飨。“身动手不动,手动身形定”;”动静结合,半边动半边静”;“双手相合单手发力,一手推门身子进”。他还告诉我杨澄甫在杨式大极拳书中画了两根骨头,但什么都没讲,他的弟子高占魁反复琢磨,终于悟出道理,实际上是讲的桡骨与尺骨,不能使对方同时受力,所谓接点不接面。与 余 老师的谈话有的明白,有的还是不能理解。比如,“身动手不动,手动身形定”;“动静结合,半边动半边静"等。后来,他的师兄 陈田良 老师与我说手,告诉我发劲不能太整,要断开。我才一下明白,这不就是半圈打人,局部打人吗,不就是半边动半边静吗?不就是坤六断技击架的展示吗?f面对我的感悟与体会具体说明。

 

一、养生架与技击架的关系

我认为养生架与技击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大极拳的创立本身就伴随着技击,同时兼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要起到技击作用就得盘架,就得练内功,而内功的增长又推动技击功能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只从养生角度修炼太极拳不在讨论范围.因为舍去技击太极拳就不是武术了。养生架是技击架的基础.技击架是养生架的提高发展。怎样理解养生架呢?养生架就是通过盘架增强体质,使气血流通、内气充盈,从而滋润赃腑,调理经脉,以后天的修炼补先天的不足,延长人的寿命。长期修炼太极拳人但内脏好,而且皮肤非常好,在某种程度上有美容的效果。从技击角度讲.养生架对技击也具有相当作用。因为通过养生架的修炼可以逐步实现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统一,把全身练成周身—家,形成整劲。武术中最讲整劲、整力的形成与发挥。这些在拳谱上处处可见。那么又怎样理解坤六断的断劲呢?现举例说明:我们经常遇到众人推灭火的汽车的情况.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汽车起步时推车人都会有一个蓄劲的过程,攒足力气把车推动,汽车起步后就得一鼓作气把车推快.以便汽车发动.这时容不得你再缓劲蓄力。起步时的蓄力相当于我们说的动手前的准备,但动起手来就容不得你再蓄力。动手过程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坤六断。如果说 余桐和 老师的发力见长,那么他的师兄弟 朱春煊 老师的柔化力是相当出名的。因为他体重只有百十斤,所以他在化力中下功夫较大,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较好,一般人推手爱用援手,即接手被动用另一手支援。他对我说,这样就容易舍近求远,实际上多东西都在接手上,所以他与徒弟推手总在摸手上找东西,在接手上就解决问题,取得主动。我这里只说明推手中的一种现象,并不排斥技击中的双手配合与推手中的双手发挥。经常我们看到有人发力时的蓄力现象,形成发力前的一鼓蠕,这样发出的力往往没有接手时的瞬时发力痛快,而且往往失去战机: 朱 老师讲用整圈发力好像力气大,实际没有半圈打人力大。经常听人讲老—辈拳师的功夫,可以达到浑身是手挨那打那现象都属坤六断的东西。还有化就是打,打就是化,化打结合等等, 余 老师解释身动手不动时形象的用开门比喻,我们开门手一搭抓手身子一动,很轻灵的就进去了,而不像客人造访时单手推门,身子在外礼让客人那么费力。解释手动身形定时,他说就像人退在墙边不能再动,靠手解决问题.这样的发力照样干脆。

二、怎么修炼坤六断架子与学练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