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转载]太极拳锻炼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

[转载]太极拳锻炼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07 17:1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文地址:太极拳锻炼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作者:东阳龙



太极拳锻炼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

 

转载▼

(一)太极拳静态的放松不用力锻炼

杨澄甫 现代某些运动证明:这种传递性力量的形成和使用必须在肢体一定程度的放松也就是不同程度不用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而太极拳会出现肢体既活动又局部不用力的现象。当然,人的这种传递性力量发生的部位还是发生用力的,只不过这一部位的用力也是在相当放松的前提下发生的,并且不完全是局部肌肉紧张收缩所引起的。所以,太极拳的活动与一般运动的活动是迥然有别的。然而,人要改变活动局部用力这一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般的人甚至连静态也不会不主动与不用力,更不要说活动肢体的局部不用力了,一般的人自以为的局部不用力,其实仍然是在用力的。不过,实现静态的不用力显然要远比实现动态的不用力容易多了,所以,不用力的锻炼首先要从静态姿势的不用力开始。而人体的放松和不用力尤以肩臂为首当其冲的明显,所以,放松和不用力锻炼首先应该从肩臂开始。

锻炼肩臂静态姿势的不用力可以先体验一下相对放松的不用力,方法是先尽量用力握紧拳头使肩臂十分紧张,解剖学实质是肩臂肌肉发生了强烈的等长收缩,然后突然尽量不用力而使拳头放开,从而使肩臂相对不紧张了,解剖学实质是肩臂肌肉的等长收缩相对程度的消失了,这时肩臂的不紧张状态就体现为相对的不用力和放松。但这种不用力不一定达到了松净,也就是说这肩臂肌肉的等长收缩不一定彻底消失了。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体验到相对不用力和相对放松的感觉。

太极拳静态的放松不用力可以这样锻炼:象揽雀尾、搂膝拗步或手挥琵琶的完成式那样将手与肩同高伸出,手搁在固定物上,手臂悬空,然后体验整条手臂相对不用力放松的感觉,初学者往往会感觉到由于手有支撑、手臂不用力因而整条手臂没有什么负担而感到轻松,然而这种感觉正反映这条手臂没有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放松,手臂肌肉仍然是存在着轻度等长收缩的,因此仍然是有轻度用力的。继续这样状态的锻炼再尽量体验不用力,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渐渐地就会体会到悬空手臂的肘部不由自主地要往下沉坠,肩臂渐渐地出现了沉甸甸的感觉,而且会越来越感到沉重,这就反映手臂开始发生向太极拳所要求的放松和不用力接近了。这就是说,初学者如果手臂这样的搁置感到了手臂的沉重,就是反映手臂发生太极拳起码要求的静态不用力了。手臂之所以会感觉到沉重,可能是因为肩臂中负担用大力的白肌基本休息也就是松弛了,手臂中维持悬空工作的也就是收缩的主要是负担用小力的红肌,由于红肌原来缺乏锻炼使用,于是出现了超负荷,新陈代谢发生了不适应。

手搁置着的手臂悬空体会到了沉重感,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锻炼手臂完全悬置了,可以采取十字手这样两手交叉接触的向前围抱姿势,也可以采取两手互不接触的向前围抱姿势,如揽雀尾按、搂膝拗步或手挥琵琶等完成式都可以,尽量保持手臂有手搁置时的这种沉重感觉,这样的锻炼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肩臂会由沉重感渐渐出现酸重感,直至感觉到难以忍受的酸痛,反映肩臂在静态悬置中更接近太极拳起码要求的静态放松也就是静态不用力了。这种手臂悬置的静态放松不用力水平是多层次的,随着太极拳锻炼的长期坚持,酸痛感觉的出现的时间会渐渐延迟和减少,到了酸痛感觉渐渐不明显直至消失了,就反映手臂不用力悬置的耐久能力越来越强了。

手臂不移动的静态不用力放松能够做到了后,如果身体发生了移动,这种放松往往会被破坏,所以还应该锻炼手臂在移动中的静态不用力放松。会用自行车的人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两手搁在车把手上推自行车或踏自行车时,整条手臂尽量做到不用力的放松,能够形成这样的习惯,对于锻炼手臂在动态中的放松不用力很有好处。

身躯动态中的手臂静态不用力放松主要是在练拳中锻炼,比如搂膝拗步手臂由耳侧向前的推按,尽量体味不用力的放松。推手中有时也可以进行这种锻炼。

静态不用力放松可以在水里体验和验证。仰卧在游泳池、浴缸等水里,肩臂如果不用力放松了,手臂就会浮起来,手臂如果略微有点用力,手臂就会沉下去;腿脚也是这样。细细体验这种放松不用力的感觉,在平时的静态姿势放松不用力锻炼中就要尽量找到、达到和保持,这样长期锻炼,肩臂就可以渐渐达到静态“松净”与“不用力”了,在动态中达到“松净”与“不用力”也就有了基础了。另外,当肩臂达到一定程度较好的不用力放松了,身躯一有转动,手臂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内外旋。所以,手臂是不是会随着身躯的转动自然地发生内外旋,也是检验肩臂是不是不用力放松的一个指标。微观地精确而言,这种静态“松净”不等于解剖学意义的彻底放松,但是,从近似计算的角度说,将这种静态的“松净”说成是彻底放松也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说法。当然,这种静态放松、不用力也还不完全是太极拳的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放松是指动态的。

(二)太极拳动态的放松不用力锻炼

太极拳的动态不用力放松,最起码的就是肢体既要活动,局部又要不用力。如上所述,如果没有实质为动量传递的拳经所说的“根于脚”的“如练一气”的作用,肢体既要活动,局部又要不用力那是不可能的。显然,这种“气”与道家内丹功小周天等所谓的“气”既有关系但又没有直接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气”。道家静功的“气”与运动无关,道家导引的“气”则是由动作所引起的,可见道家内丹功所谓的“气”不是运动的原因,而太极拳之“气”则是太极拳动作主要的直接原因。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把太极拳之“气”与道家内丹功之“气”混为一谈,客观上是起到了排斥太极拳之“气”锻炼的效果,因而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人体可以发生动量传递是现代运动力学所肯定的,但使用这种力也是一般的人完全陌生和十分不习惯的,如果一个人不会静态放松,要学会发生动量传递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发生和使用这种力这是很多囿于有限的力学知识和习惯思维的人想不到、想不通与极难做到的。动量传递存在于现代体育的某些运动中,不过都不是运动主要成分的力量,而太极拳则是追求几乎完全地使用动量传递,从而使得手臂既发生活动又不用力,这样“不用力”而发生的动作对于太极拳才是正确的。所以现代太极拳界自称“松空”的人说既不用任何的力而肢体又能够活动,这纯粹是自欺欺人。现代武术界有很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习练者由于没有真正太极拳的体验,认为没有不用力的武术,因此认为近代太极拳家们一致推崇的“不用力”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不用力”正是太极拳引起肢体动作的传递性动力发生、传输的必要条件;现代也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对“不用力”发生质疑,这无非反映了很多太极拳习练者对于太极拳其实并没有真正入门,也反映出“不用力”是太极拳入门的一道很难过的但又必须首先要过的门坎。而要过“不用力”这道门坎,就必须要过掌握“如练一气”的发生和“由脚而腿而腰”传递的门坎。由此可见,学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要学习“不用力”;而学习“不用力”,则必须先要克服主动与学习“由脚而腿而腰”之“如练一气”的发生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