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王培昌(3)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王培昌(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3 23:39 编辑: 网络 查看:

    在柔软的情况下,要向具有弹性的坚刚方向发展。我们要弹性刚,不要“生铁”似的刚。所以“松”,意为由放长身肢来达到松开,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弹性的加强,则成为棚劲,棚劲正是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此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只有具有这种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八)第八个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的运动
拳论云:

       1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
、“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
、“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述拳论所述,初练太极拳时,动作应慢,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慢不能停顿,慢不能痴呆,此为慢的速度。熟练后可渐渐加快,缩短一趟架子的时间。但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既要做到虽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不发生浮飘及错乱。这是说一套架子的时间问题。在这种能快能慢的前提下,用到每一个拳式时则须将这快慢的对立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时最快,以后复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这是太极拳的第八特点。
    
以上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精炼出来的。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实练习太极拳的准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应遵守的原则。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及国家规定套路也好,只要仔细的研究、观察,这些外表上虽有差异,但其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明显的表现于外,有的用暗劲的方式隐藏于内。这说明太极拳流行至今数百余年不为其它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就是以上这些理论及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明白及掌握这些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三、陈式太极拳的核心部分

    上述介绍了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想一下这八个特点均能上身练出来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一个地练,等你把这八个特点在盘架子中能表达出来时,慢慢练好了。但这么多的特点,首先应抓住哪几个呢?哪几个是最核心的。从陈式拳组成来看最主要的是意、气、拳三者的结合。所以从八大特点来看,最主要的是第一特点及第三特点。第一特点是在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及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因为陈式的核心也可以说秘诀是用意练意,用气练气,关键在于练气。陈式拳内气是“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法”。大家对气沉丹田均能理解,虽然有许多习拳者,练多年太极拳而得内气的不多,但他们也知道,太极拳要练内功,关键在于内气的运行。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多了一个“丹田内转”。所以拳更不易练了。但想练好陈式拳,不论是老架、新架、小架均要明白及掌握它独得的内功练法“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法”。

    要练好此法,是有一个途径,一个方法问题。如果你相信的话,你先可以练我所讲述的“太极内功六步功法”。通过此功夫的练习,可以得气快,可自我感觉到气满自身及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可以把陈式拳里一个动作抽出来练,陈式拳的第一金刚倒碓完了之后接懒扎衣的一个过渡式,拿出来练,内气就可以转起来。在练拳之前,把它们拿出来单练,练完后再练拳,坚持一段时间我想你的内气就会有感觉了。第二是缠丝法。陈式太极拳由于是“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仅气沉丹田出来的劲是抽丝劲,丹田气一转动,外形的表现是缠丝劲。陈式拳有这样一个要求,“内不动,外不发”。那就是说:外形的动作,是有内气来牵动的。缠丝劲实质上是内气在体外的一种体现。如丹田气在右侧由外向内吸气,右手手心向下,小指一侧由外向内缠丝,为顺缠丝。顺缠丝为棚劲。丹田气由内向外呼,右手有里向外缠丝为逆缠丝。逆缠丝为捋劲。缠丝劲以顺逆缠丝为主,顺、逆缠.丝是陈式运动轨迹的基本缠丝,从它可以化出十二对方位缠丝来组成陈式拳的运动轨迹及陈式拳的空间立体曲线。十二对方位缠丝如下:

                                  十二对缠丝
                          逆缠                  顺缠

                 上缠     里缠      进缠        大缠   左缠
                 下缠     外缠      退缠        小缠   右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