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条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以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镇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发展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十六条 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688万人,城镇人口为48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第十七条 充分考虑市域各城镇的区域地位,逐步形成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
1)中心城市1个——长沙市区:长沙市区是市域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应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一般城市2个——浏阳市、宁乡市:浏阳市为浏阳市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为40万人,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工业以烟花生产及其辅助工业为主,相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工业及特色手工业;宁乡县规划上升为市,为宁乡市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2020年城市人口32万人,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工业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为主。
3)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
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一个特大城市(长沙市)、两个中等城市(浏阳、宁乡)和若干个建制镇构成的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第十八条 建制镇按其职能分为四类
1、 工矿型
规划6个:夏铎铺、煤炭坝、道林、铜官、永和、七宝山。
2、 交通型
规划3个:大瑶、青山铺、横市。
3、 旅游纪念型
规划8个:灰汤、花明楼、桥驿、黄兴、开慧、文家市、大围山、黄材。
4、 集贸型
规划66个(建制镇名略)。
第十九条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市域大型公共设施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国际航空港、霞凝新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在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基础上,实现市域公路“三横八纵”网络布局。三横:铁树坳—莲花山、319线、铁山—大瑶—田心镇—青山桥—百花坳;八纵:千秋—澄潭江、106线、1819延长线、京珠国道主干线、原107线、乔口—冷水滩、青山铺—观音港、竹鸡坡—王家坳。
第二十条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
规划形成一个旅游中心,三条旅游辐射带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完善与优秀旅游城市相配套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一个旅游中心
即规划区范围,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为基础,充分发挥名人、名山、名水、名洲、名城等特有的资源优势,建成现代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客源地。规划形成五大特色旅游区:名城风貌旅游区、新世纪文化旅游区、岳麓山科教旅游区、长株潭“金三角”生态旅游区、黑糜峰—青竹湖自然生态旅游区。
2、三条旅游辐射带
东面形成沿浏阳河的自然风情旅游辐射带,辐射范围包括大围山、道吾山、天马山、浏阳河、望丰湖、沿溪烟花精品园、光大水产及柏加盆景花卉基地等,发展策略以开发森林度假、烟花观光、登山探险、宗教朝圣及水上游乐为主。
西面形成长沙—花明楼—灰汤—黄材—沩山的旅游辐射带,辐射带范围包括雷锋纪念馆、曾国藩墓、刘少奇纪念馆、灰汤温泉、黄材水库等,并与韶山旅游区遥相呼应。
南北方向沿湘江形成旅游辐射带,与岳阳、株洲、湘潭相联,发展水上观光旅游。
第二十一条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综合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类型的生态功能分区(I-V类)。
1、I类区:是重点保护区域,其生态敏感性最强,系统稳定性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或者该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在该区域内禁止一切有损生态系统的开发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对已存在的工矿企业应坚决予以搬迁,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同时,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该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2、II类区:该区的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较差,对外来的干扰抵抗力弱,或者这些地区对长沙市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整体生态维护关系密切。该区域以保护为主,在合理引导下可以进行适度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严格控制其人口发展规模,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3、III类区:该区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同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一般,较适宜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4、Ⅳ类区:该区系统稳定性较好,外界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它的影响不大,生态服务功能一般,但该区一般多为耕地,对于该区内的发展要给予合理地引导。
5、Ⅴ类区:该区敏感性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适宜城市发展。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二十二条 城市性质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十三条 中心城市主要职能
1、信息与交通中心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信息时代超常发展的基础,完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与交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商贸中心
着眼于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中心,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转换的枢纽作用,加快市场体系和物资商品集散的服务网络建设。
3、科教中心
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科教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增强研究、创新和发展潜力,发挥科教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
4、文化中心
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优秀文化带动,发展影视、新闻、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提高长沙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综合服务中心
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邮电通讯和信息产业,开拓融资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增加城市的幅射与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