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转帖:黑龙江风土人情(2)

转帖:黑龙江风土人情(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2-28 18:39 编辑: 网络 查看:

  此外,鄂伦春人在家时,遇有客人来,如果是男人,就要被请到最尊贵的上坐。客人如果是晚辈,那他就会把老年主人的烟袋接过来,为老人装烟。而在饮酒时,由长者带领,把手高举在空中绕两圈,并向火堆上洒一点酒,行完饭前礼之后,才能饮酒吃饭。

牡丹江少数民俗风情

  朝鲜族

  黑龙江省是朝鲜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绝大部分住在宁安市、海林市。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朝鲜族居住的房子外观低矮,而室内宽敞。房盖由四个平面构成,上面盖有很厚的茅草,并拉绳保护。屋里是几乎占满地面的大炕,进屋就脱鞋上炕,盘腿而坐。

朝鲜族妇女喜欢穿短衣长裙,多用丝绸色彩鲜艳。男子上身是斜襟用布带打结的短上衣,外穿黑色坎肩,下衣裤档肥大,裤腿多系黑色丝带,便于劳作和盘腿而坐。

  朝鲜族主食以大米为主,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打糕、松饼、冷面、辣白菜、辣椒酱等风味食品,喜欢吃狗肉、辣椒、山野菜、大酱汤。朝鲜族还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插秧,秋天收获和稻谷即在室内大炕上或村头场院里载歌载舞以示庆祝。

  满族

  牡丹江地区的满族多居住在宁安市,生活习惯特点如不仔细观察已很难与汉族区别。过去,满族人居室,南面设有较大的窗子,窗纸糊在外面;室内南、西、北均有炕,西南墙上供有祭祖龛。来客人可坐南炕。

满族人喜欢吃黏食,有黄米面饽饽、黏豆包、豆面卷子、黏火烧等。酸汤子、白肉血肠、火锅都是满族人流传下来的食品。

  满族人很讲究礼节,晚辈见长辈要请安,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家族中十分重视祭祖,祭祖时有待神者谓萨满,系腰铃,手击单环鼓,边唱边说边舞,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娱神歌舞。近年来已有文艺工作者将其整理改编成舞蹈上演。

鄂伦春族

  鄂伦春的含义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或追逐麋鹿的人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北大、小兴安岭一带。

  鄂伦春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狩猎,部分从事农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刚出现私有制的萌芽,突破了原有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但是尚保留着原始社会的许多残余。

鸡西民俗风情介绍

  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鸡西的古代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至今已发现的文物遗址达成123处之多,其中古墓葬9处,古城址15处,革命文物遗址15处。有7处文物遗址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鸡西市刀背山墓地、滴道区的万人坑和炼人炉、鸡东县的永安大锅盔山金代古城、密山市的新开流遗址、虎林市的虎头侵华日军地下工事和虎头关帝庙),11处遗址被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鸡冠区烈士墓、梨树东山烈士墓、城子河小城山古城、恒山区柳毛乡小四平山古城、鸡东县平阳镇八角楼、向阳古城、金城古城、密山市的大珠山古城、承紫河古城、虎林市的安兴古城、迎南古城)。征集文物标本近三千件,其中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90余件。

“乌日贡”节

  街津口是赫哲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赫哲人每三年的6月28日,在街津口举办一次“乌日贡”大会,“乌日贡”赫哲语意为“欢乐喜庆”,开始三五成群相聚,后又以各方各地来人形式出现,到1985年演变成全民族大聚会的“乌日贡”大会。

  大会在赫哲渔村内举办,充分体现了赫哲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以文艺(民歌、舞蹈、民间乐器)、体育、山水产品烹调献艺为主要内容。会期正处山青水秀、鱼船上跃之季,多以露天、簧火晚会形式出现。

哈尔滨民俗介绍

  哈尔滨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节日,每年1月5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哈尔滨冰雪节一般恰好赶在元宵节前后进行。这时,立春已过,华南大地已春意盎然,而北国哈尔滨依然寒风凛冽,雪花飞舞,原野上一片银妆素裹。冰的世界,自然有冰的乐子,哈尔滨人可谓把冰雪玩到了家。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就是他们的杰作。

  民间的冰灯节,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进行,一般都是将一家一户自制的冰灯摆放到自己的院子里。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开始在村子的广场或娱乐场所搞冰灯制作比赛活动。这种活动,给乡村增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由于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野游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扭大秧歌也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大秧歌源于2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农村,是汉族传统民间民俗舞蹈。90年代成为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

佳木斯民风民俗介绍

  鄂温克族主要禁忌

  鄂温克族人尊老好客,长幼之间礼节严格。听到长辈呼叫必须站起答应;吃饭时必须礼让前辈;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有客临门,必须热情相待。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还有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锡伯族主要禁忌

  锡伯族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睡觉时脱下的衣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忌用筷子打猫,认为猫能引蛇入室;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柯尔克孜族主要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