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毛泽东点评古今历史人物(一)(4)

毛泽东点评古今历史人物(一)(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31 17:37 编辑: 网络 查看:

    过去也不是一点虚没有务,也谈了一些,可以有那么一点时间不谈具体问题,专谈一般的思想性质和理论性质的问题。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都可以,可以专门开一次实的会,也可以专门开一次虚的会。也可以同时并举。不过现在就希望多一点虚更好,因为过去太实了。我看我们这些人,比较太实了一点。要逐步引导我们各级党委的同志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一些问题。中央一级、省一级包括地一级的第一书记恐怕解放一点,还要加一点,及其他同志。中央只解放我一个人,恐怕是不够,恐怕还要有几个同志,把他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一部分,这样有可能做些研究工作,注意比较大的问题。如何解放法,大家去研究,总而言之,是少管一点事情,少管一点就能够多管一点。  

    少管一点就能够多管一点这句话,深刻道出了务虚与务实的辩证关系。领导干部处理事情,光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面想不行,有时仅仅就事论事也不行。除了走出去调查研究,除了阅读各种各样的简报信息,还必须经常同人交谈,以相互启发,获得新的思想资源,有时还可以海阔天空,这有益于拓展思路,或者把一些未必成熟的想法交给他人去琢磨,以求丰富和完善等等。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级的领导岗位,主要任务是出思路、谋战略,务一些虚更不是可有可无之事。务虚,看起来似乎没有实打实地去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却能够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智慧经验。务虚,看起来没有和具体实践扣得很紧,但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总结实践的能力。所以,务虚这件事,说起来好像有些超然,但却很管用。涉及的事务越是方方面面,碰到的问题越是复杂难办,越是需要触类旁通的宏观思维去统筹考虑和解决,这时候,务虚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关键。  

    曾经在中央工作多年的李德生,在回忆录里记述的毛泽东第一次同他谈话的情景以及他的体会,可作务虚之用的一个生动范例。李德生说:我等着他对我到中央工作后提出具体要求。然而,毛主席思路纵横驰骋,完全不像我想象的常规的工作方法。他谈起了党的历史,又问我平常爱读什么书。我看到毛主席房间里那么多书,顿感惭愧……谈到学历史,他又提出,《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看。过去我听传达说,毛主席集中讲一个问题时,爱引用'不唱天,不唱地,只唱一本香山记'。毛主席对我是不谈工作任务,不谈工作要求,只谈一个学习问题。我感到对我这个从军长岗位上刚到中央工作的人来说,真是特别重要。我领悟到,在中央工作不能只想到如何工作,如何克服困难,而应该努力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视野广阔,思路清晰,不至为狭隘的经验主义、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所束缚。后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这恰恰是在中央工作最重要的条件。我体会,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去指导实践,运用之妙,是门艺术,是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把握好的一门艺术。  

    务虚和务实,本是对立面的统一体。一般说来,人们比较警惕只会务虚不能务实的毛病,对只务实不务虚的工作方法,却不大容易看出它的弊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把一个又一个的事务比作大海,那么,要赴海而不被淹死,就得抬出头来呼吸;要找到最佳的划游路线,也得抬出头来观察。这呼吸,这观察,就是务虚。概括起来说,务虚,就是在前人的经验和知识中,在别人的思考和言行中,在相互的讨论乃至争论中,找出可遵循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智慧与方法。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马周

在毛泽东的笔下,初唐人马周的才德,堪与姜太公、贾谊、苏轼相媲美。

一部《二十四史》,为毛泽东生前所钟爱。翻阅他在书页上评骘人物的批语,可见大政治家的眼光。近来又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再三斟酌的是这一点——他老人家缘何如此推崇马周的文章?

读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时,读到《马周传》,至马周上疏的那一页,毛泽东在其天头处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评价之高,竟至“第一”,而且不惜贬抑历代仰作文坛北斗的苏东坡以作对照性褒扬。

这还不算,针对这篇传记所谓马周才能不及傅说和吕望的结论,毛泽东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傅说是由奴隶而成为商朝宰辅的,吕望即协助周武王灭纣的那位姜太公(因受封于吕,从其封改姓)。马氏超逾神通广大的姜太公,可以想见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马周何许人也?这位唐初大臣,在文学史上排不上号。他的出名,在其传奇性经历吧。他生于山东农家,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却广搜博览,以至满腹经纶。因生性豪放不合于时,浪迹天涯,后到长安给官员当门客。有一回他替主子代写的奏章被唐太宗李世民赏识,遂崭露头角,短期内擢拔为朝廷宰辅。

但无论是他的传奇经历,抑或是他的文学写作,却都不是毛泽东的兴奋点。内容领先,政治着眼,明乎此,方能揭开老人家心之所系吧?看看他喜欢的贾谊《治安策》,该文直指西汉同姓王分封制之弊:诸王幼弱,可暂免为祟,但将来长成,国家必现“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的尾大不掉局面。建议朝廷“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早削弱其挑战中央的能量。毛泽东曾称赞《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事理”者,治国方略也,现实政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