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10)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10)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8 17:34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海波(1914-1990)原名张家禄。湖北大悟人。1928年参加中国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至1932年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排长、黄安独立师十七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任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连长,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下开始长征。1935年7月率部参加陕西袁家沟口战斗,取得全歼敌警备第一旅的胜利后,北出陕甘,9月到达延川县永平镇与陕北红军刘志丹部队会师。后任陕南第七十四师营长。1936年11月入延安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炮兵营营长、陕甘宁边区警四团营长、警一旅干部大队大队长等职,参加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黄河河防作战。1944年12月任河南军区第三支队七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独立第三旅、豫皖苏军区第五军分区、河南洛阳军分区团长,参加中原突围、平汉战役、洛阳剿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河南军区独立第四团团长、信阳军分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副司令员。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广州军区某部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56年以后任广西百色军分区、柳州军分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参谋长。1980年任广西军区副军职顾问。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57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厚泽(1915-1978)广东阳江人。194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广西解放前历任湖南耒阳医药器材制造厂技士、经济部中国植物油料厂柳州科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植物油料厂昆明办事处化验员、梧州办事处技术专员、炼油厂主任。广西解放后历任中国油脂公司梧州分公司研究室主任、副经理、经理,中国油脂公司平乐支公司经理、广西油脂公司加工技术指导科科长、广西粮食厅粮油工业企业管理局生产技术科科长、广西粮油保管防治技术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六级工程师,曾任广西化学工程学会理事,为广西粮油工业和粮油科技工作的高级专家。
    在广西从事粮油技术与科研工作数十年,多次独立承担和组织指导项目实施,为提高广西粮油加工、储藏、检测、去毒等技术与科研水平贡献出毕生的精力。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主持梧州市松脂厂和肥皂厂的建厂设计,参与制定全省粮油工业规划和米、面、油厂的建厂工作;领导、组织广西先进榨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成绩,多次获得上级表扬。中国油脂公司还于1955年在柳州市召开全国推广榨油先进经验现场交流会。收集了大量粮食防治保管资料,钻研粮油科研难题,为后来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2年至1974年,参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广西卫生部门会同粮食部门对广西粮油食品污染情况进行的普查检测,发现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均不同程度地污染黄曲霉毒素B1,其污染率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开始寻找去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1976年主持完成原国家商业部下达的《应用活性白土吸附法去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与自治区粮食局、柳州市粮食局、柳州市卫生防疫站、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广西医学院的科技人员协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显著效果,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油应用活性白土吸附法去毒技术的研究》项目成功,填补了广西的一项空白。此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9年广西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至今被粮食部门和社会上广泛应用。为了攻克黄曲霉素研究的难题,经常在黄曲霉毒素高污染区也就是肝癌高发区蹲点。带领课题组进行千百次试验,长期接触毒素,因此患肝疾病故,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黄曲霉去毒的科研事业。


    张海萍(1917-1942)女。原名张妙灵。广东东莞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随父亲到广州,先后就读于广州第四十五小学、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在女子师范学校内秘密组织读书会,任组长。1935年底,组织发动同学冲破学校当局的阻挠,参加声援北平(今北京)“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示威游行。1936年加入中国青年抗日同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共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深入街头、农村、工厂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工作。1938年到粤北连县(今连州)星子镇参加广东省高中以上学生军事训练总队训练班,任训练班女生中共党支部组织委员,带头学习军事知识。1939年初军训结业后回韶关,到广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并任训练所女生中共党支部组织委员。6月到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工作,任妇干班教务股股长。日军入侵粤北时,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抗日救灾慰问队,深入敌后慰问抗战军民,收容难童。不久被送到中共广东省委在赣南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8月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交通员,被派到广西工作。在桂林,先后任广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妇女委员会训练组组长、桂林逸仙中学教员,以这些公开职业为掩护,秘密协助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苏蔓、妇女部部长罗文坤工作。1942年7月9日,因叛徒出卖,与苏蔓、罗文坤等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保守党的机密。第二天,敌人假意将3人“释放”,并要他们写“自新悔过书”。他们知道,这是敌人的“诱捕”之计。3人商定,以集体自缢来保卫党组织的安全。7月12日晚牺牲。


    张心洽(1920-1972)桂林人。毕业于上海商学院会计专业,后考入上海中国银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调到中国银行运输处,被派驻缅甸腊戍、云南保山等处,历经艰辛。不久到中国银行投资的裕滇纱厂主持计政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深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复职,任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侨汇主任。1948年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会计处副科长,兼美援运用委员会广州办事处主任,负责物资调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随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到香港工作,不久应中国银行的召集携押卷笥账籍到台湾,并将零散的账目整理清楚,遂升会计处副处长。1951年至1958年被借调到台湾银行任国外部经理,在外汇事务规划方面献了不少良策。1958年冬,台湾当局决定鼓励民间资金筹办开发性金融机构,用以发展台湾经济,任开发公司策进委员会执行秘书,负责促成此事。1959年5月中华开发信托公司成立,任副总经理,1963年升任总经理。其以精简人事、经营稳健、办事高效,使公司在中长期授信业务、新创事业、扩建投资、财务顾问、海外市场开拓等方面进展迅速,许多求贷企业不仅得到资金贷款,而且因其投资指导正确而业务蒸蒸日上,赢得中外人士翕服。同时兼任台湾财政部顾问、中央银行顾问、中央委员会文化经济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银行业务改进委员会执行秘书等职。国际交往频繁,常以民间金融人士身份到海外考察、交流、合作。擅长音律,谙玉石。因刻苦切磋琢磨玉石之学,为国际宝石学会会员,所著论文深得专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