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锽(1877-1927)字子武,号无竞。临桂人。18岁广州广雅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及第,历任湖南零陵、芷江知县,南路巡防队统领。辛亥革命后,受广西都督府委派,代表广西参加独立各省联合会,决议建立中华民国,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袁世凯授陆军中将衔。1914年任约法会议议员。1918年吴佩孚部开入湖南后,任永州守备,护法战争时任谭延闿的高级幕僚。1921年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次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任吴佩孚讨贼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22年任广西省省长。时自治军割据,政令不出南宁。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再应吴佩孚之邀任顾问。1925年作为吴佩孚的私人代表,参与各方军阀谈判。次年被北洋政府授予上将军衔。1927年吴佩孚主力为北伐军击败,追随吴佩孚逃到河南新野,被刺客所杀。喜绘画,能弹筝,善围棋,懂英语,尤注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所著《墨经通解》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墨学研究著作,颇受梁启超赞赏。另著有《独志堂诗文丛稿》、《默蔷泊孤徂斋游记》等。
张一气(1878-1951)原名张鸿钧。平乐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秀才。三十一年在家乡设馆教书。宣统元年(1909)加入同盟会,以书馆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入广西高等巡警学堂就读。1913年当选广西省参议会议员,后任副议长。1914年赴香港,在孙中山领导下秘密进行倒袁活动。1916年回广西任原职,后当选议长,兼广西省教育会会长、省棉业促进会副会长、省警察协会会长、《教育日报》总编辑等职。1919年支持“五·四”运动,被推举为广西各界联合会代表。1924年任广西省省长,制订禁烟、禁赌、发展实业、修筑公路、兴办教育等方案,但因军阀混战,政务受李、黄、白掣肘,政令无法施行。倡议并主持开办游民习艺所,使游民学会一技得以谋生。1925年代表广西参加孙中山追悼会,并敬送挽联。因滇军入侵广西,被迫出走香港,以行医维持生计。1937年初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高等顾问。“七·七”事变后从香港回到平乐,当选广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41年回平乐隐居,除义务看病外,以读书、吟诗和种植自娱。
1943年春,经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乐育中学,被举为董事长,曾聘请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任教。广西解放后历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兼任清算广西省反动统治罪行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广西土改委员会委员。喜读书,家中藏书数千卷,其中大量为医学书籍、经典古籍。能文善诗,常与知友唱和。
张任民(1890-1985)柳州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桂林陆军小学,毕业后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就读,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并随学生军赴汉口与清军作战。1912年南北议和后,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任护国军军务院参谋处参谋。1919年任广西讲武堂教官,1923年任定桂军总参议,后策动湘军唐生智部归向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后,奉蒋介石之命赴川、滇、黔活动。北伐结束后回广西,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1929年蒋桂战争期间任护党救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1931年底当选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之后连任第五、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32年先后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第五路军总部参谋长。1936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军法执行监,旋兼任第五战区青年军团副团长兼教育长。1938年任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次年回广西,先后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军垦处处长、省保安副司令。1948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去香港,1962年赴台湾,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著有《退思园诗集》、《张任民回忆录》。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曾用名张胜之。海南文昌人。生于贫农家庭。因生活所迫,高小毕业后便到广州当勤杂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同年加入同盟会。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在辛亥革命中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1912年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次年毕业后被派到驻海南岛的粤军中任排长、连长。1915年参加讨袁护国战争,至1925年先后任广东香山护沙营营长、揭阳县县长、许崇智部旅长等职,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斗。1926年参加北伐,从珠江之滨打到黄河两岸,转战数省,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参谋长、第二方面军参谋处处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继续在第二十五师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其掩护和支持下,该师大部分人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转到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1929年7月被派到南宁负责兵运工作。在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领导下,利用任广西教导总队副主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的职务,安插一批共产党员干部掌握部队,准备武装起义。10月兼任南宁警备司令,利用此职又接管了省军械库。由于广西主政者俞作柏、李明瑞的出征部队早已被蒋介石收买,反蒋失败。10月22日,与邓小平率领教导总队、警备第四大队到达百色,并把从南宁运去的5000多支步枪和弹药分发给右江各县武装农军。28日指挥警备第四大队与农军配合,围歼反动的警备第三大队,俘1000多人,缴枪700多支,处决第三大队大队长熊镐,为武装起义扫除了障碍。12月11日与邓小平、陈豪人、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建立中国红军第七军,任军长,与邓小平、韦拔群共同领导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2月,桂系当局调集军队进犯右江地区,与李明瑞带领第一、二纵队,经隆安、亭泗数战后全线后撤,转到桂黔边作战。4月率部攻克贵州榕江县城,全歼城内黔军1个团,随后回师右江,6月初收复百色,尔后挥师东下,收复右江沿岸的恩隆(今属田阳)、思林(今属田东)等县城。7月红七军在平马、奉议一带整训,派出干部到右江各县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根据地建设和赤卫军整训,发展地方武装近万人。10月红七军前委在平马召开会议,其对中共中央代表邓拔奇传达要红七军攻打中心城市的指示提出不同意见,未被采纳。11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后,与李明瑞等率第十九、二十师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上,在桂、湘转战2个月,克怀远,攻四把,打长
安,战武冈。
1931年1月占领全县县城,军前委在此召开会议,总结失利教训,决定放弃攻打大中城市的计划,由邓拔奇、陈豪人赴上海向中央汇报情况,其与邓小平、李明瑞率领部队向中央苏区靠拢。经血战梅花村、抢渡武水进入湘南,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终于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7月到达江西于都县桥头镇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后将第二十军与第七军合编为红七军,任军参谋长,参加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1月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2月调中央军委工作,任第一局局长、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后调粤赣军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3年5月任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司令部作战局局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福建事变”后,受党中央派遣,到长汀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代表谈判,同第十九路军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取得成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野战军先遣队司令员。1935年6月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历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陕甘支队副参谋长。11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兼军委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保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联络工作。
1937年5月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派遣到华南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在香港、桂林等地同许多爱国人士会谈,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与李宗仁、白崇禧在桂林会谈后,拟定了巩固和平、实现民主和团结抗战的具体方案。8月到广州同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商谈合作抗日问题,粤方表示同意国共合作,允许在两广省会的广州、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月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11月率军部特务营到达江北无为、舒城地区,扩编江北游击总队,恢复已撤销的挺进团,指挥第四支队东进。
1939年江北指挥部成立,兼任指挥及前委书记,统一领导新四军江北部队。1940年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部向新四军发起进攻,根据党中央指示组织领导部队反击,取得了第一次华中反顽作战的重大胜利。“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直接领导第二师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坚持在淮南地区对日伪军的反“蚕食”、反“扫荡”战斗,歼灭众多日伪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部署,参与领导苏南、浙东、皖中、皖南部队的北撤工作,如期到达山东。1946年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军区工作和领导山东军民配合野战军进行自卫战争。1947年先后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初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领导华东后方的土改、整风和生产支前等工作,支援解放军渡(长)江南下。9月下旬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12月广西解放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广西省政治协商委员会主席,还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广西工作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努力,取得了剿匪作战和恢复时期各方面工作的重大胜利。1953年后调到中央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常务委员。1962年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