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 (2013-03-16 21:12:39)
标签: 历史人物 安徽人物 张姓人物 文化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
来源:安徽省市、县志
张
酺(?-104),字孟候,东汉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
张酺少时从祖父张充受《尚书》,又师事太常桓荣,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渐负盛名。永平九年(66),明帝为四姓(指樊、郭、阴、马四家外戚)小侯在南宫开学,设置《五经》师傅,张酺于此教授《尚书》,授徒百数。后奉召入南宫,向汉明帝刘庄讲授《尚书》,甚受称赏,召为郎,赐车马衣服,令入宫教授太子刘,深得太子敬重。
章帝即位,提升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元和二年(85),出任东郡太守。任职十五年,到和帝即位不久,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93),升任太仆。数月之后,代尹睦为太尉。多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不许。后因细故策免。张酺归乡后,闭门不通宾客,永元十六年(104),复出任光禄勋,数月后,代鲁恭为司徒,月余病卒。
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任魏郡太守时,不畏权势,敢同皇亲国戚窦景相斗争。司隶校尉郑据的几个儿子在酺手下做小隶,窦景与郑据结怨,私派夏猛去见张酺,要他设法把郑据的儿子除掉。张酺对这种借刀杀人的行为非常愤怒,立即把夏猛关进监狱。后来,张酺改任河南尹,又遇窦景的缇骑侯海仗势殴伤市丞、市卒,张酺下令治罪,将侯海充军发配。
张酺历行节俭。病危临终时嘱咐儿子:“显节陵扫地露祭(明帝葬显节陵,遣诏无起寝庙,故称扫地露祭),以节俭率天下。我位列三公,即不能宣扬德化,使臣民遵循制度,岂可不务节俭!”
张酺为一代帝王师,历官明帝、章帝、和帝三朝,深为朝廷倚重。其任东郡太守时,章帝刘到东郡巡视,召张及其门生、官吏晋见,刘当众先行学生之礼,请张讲《尚书》一篇,然后再行君臣之礼。卒时,皇帝亲临丧礼,赐以墓地,礼遇恩宠异于他相。(阜阳地区志、太和县志)
张路斯(生卒年不详),颍上县百社村(今夏桥乡胜利村)人,唐朝贤吏。16岁中进士。景龙年间(707—709年)任宣城县令,勤于政事。他查访民间疾苦,巡视农业生产,率领百姓开沟垦荒,把葫芦圩一带的低洼荒地耕治成良田,百姓受益很大。宣城至今城北有“张路斯田”,城南有当时张路斯主持建造的“张公桥”。史书称他“为宣城令,以才能称”。张路斯为官时间不长,受当地恶势力排斥,罢官归里,后病卒。
张路斯虽然当官职位不高,但后世影响很大。其原因是唐布衣赵耕写了一文,把张路斯加以神化。文说张路斯罢官归里,在颍上城北钓鱼,和其九个儿子俱化成龙。至北宋,先后知颍州的欧阳修、苏东坡又撰文宣扬,特别是苏东坡作《昭灵侯碑记》,详细描述张路斯父子与青龙郑祥远搏斗的情节,写得有眼有板,又与颍上古迹掺杂一起,流传甚广。唐代颍上县曾在焦氏台建张公祠,以后变成龙王庙。宋乾德年间(963-967),颍州大旱,刺史司超向张公祈祷得雨,在蔡州也建了张公祠,并有“翰林学士陶谷为记其事”。从此,“自淮南至陈、蔡、许、汝皆奔走奉祀”。景德中(1004—1007年),谏议大夫张秉奉圣旨扩建颍上张公祠。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皇上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封张路斯夫人石氏为“柔应夫人”。元祐六年(1091年)秋,颍州大旱,知州苏轼“迎致其骨于西湖之行祠,与吏民祷焉”,结果碰巧又下了雨。苏轼再次扩建颍上张公祠,并作《昭灵侯碑记》,刻石镶嵌于壁。明洪武七年(1374年)下诏规定,“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县官率僚属致祭”
。这就把以前的迷信活动制度化了。(阜阳地区志)
张耀祖(1896-1929),又名张荣先,利辛县马店区东门乡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张耀祖略通文墨,胆识过人,不畏强暴,爱打抱不平。民国15年(1926),在阜阳结识吕浩汝。当时,吕浩汝是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民国16年初,经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店、胡集、王市、高集、李集、孙庙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粮”斗争。
民国17年初,成立中共马店党支部,张耀祖任支部书记,率领农民协会会员扒掉马店集庙内的神像,出资开办学堂。同年2月底,中共皖北特委决定在阜阳举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要求张耀祖组织马店农协会员策应起义。4月9日,暴动枪声打响,耀祖率农协会员手持大刀、长矛、棍棒在插花北集结待命。不料天降大雨,联络信号未得发出,起义失败,农协队伍被迫解散,转入隐蔽斗争。
民国18年4月,插花民团头子董介奎、李显宗得到密报,派人将张耀祖密捕杀害。(阜阳地区志)
张淑真(1907-1932),女,太和县原墙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自幼随父读书,其父信奉基督教,故淑真亦为基督教徒。民国16年(1927),杨虎城部驻太和,女共产党员谢葆贞住进福音堂,与淑真邂逅相遇,逐成契友。在谢葆贞的帮助下,淑真参加了谢葆贞领导的各种社会活动,演现代戏,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妇女放足读书。谢葆贞领导成立太和县妇女联合会,淑真被选为委员,并担任城关区妇联主任,以后又当选为县妇联主任,同时还担任女子小学教师、教导主任职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九”暴动时,她和丈夫张殿五(1907-1932,阜阳滑集人,砖桥小学教师)、婆妹张信真(1910—1932,殿五之妹,砖桥小学教师)一同被捕。
淑真性格豪放,慷慨有男子气。被捕时她已怀孕数月,敌人欺其弱质,软硬兼施,企图使她屈服变节。淑真不为利动,不为刑屈,厉声怒目,呵斥敌人。她的婆妹张信真性情软弱,淑真鼓励她:“不能在敌人面前掉泪”,“要和敌人斗争到底!”4月23日,淑真和战友一同就义。沿途高呼口号,激昂慷慨。至刑场,神色自若,她喝令敌人:“不准从背后开枪,看清你姑奶奶是怎样死的!”遂面对敌人枪口,饮弹就义。(阜阳地区志、太和县志)
张海观(1881-1950),字鹤云,号秋谷,关集人。幼习举子业,全县童试第一。会科举废除,遂入安徽优级师范学堂读书,部试优等毕业。在校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出任太和县参议员,劝学所长兼县立高等小学堂督监。后应聘于省立阜阳三师、六中,执教10余年,弟子遍及颍州各县。
1927年,杨虎城部来太和,聘任为县教育局长,打神办学,改庙产为学田,对地方教育事业卓有贡献。
海观早年信仰三民主义,并为之奔走宣传,以后目睹国民党之倒行逆施,认识也随之变化,逐渐倾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他对自己的长子东杲加入共产党表示支持和高兴。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在王官集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声称北上太和,关集一带的地主豪绅,纷纷准备逃跑或抵抗,海观却命家人缝制红旗,准备迎接红军的到来。抗日战争爆发,他鼓励子侄参加动委会和自卫军,并出资为自卫军购买两支冲锋枪和一批优质步枪。以后,经东杲的同学、朋友透露,家乡盛传东杲在南昌起义中牺牲,国民党太和县党部多次向政府检举他是共产党烈士的亲属而横加迫害,他既痛惜爱子牺牲,又愤恨国民党之黑暗,于是退隐乡里,构茅屋3间,自题为“稼渔轩”。莳花种树,临池赋诗,风雨朝夕,自娱其中。鉴于他在县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国民党对他亦奈何不得。
海观平生慷慨仗义,急人之难。他的朋友周宗文(另有传),家境清贫,海观援助不辍,宗文之女廷之因参加“四•一九”暴动遇难,全家备受迫害,宗文的小学校长被解职,一家生活无望。海观不畏风险,延请宗文为其家庭教师。共产党人李绳祖被通缉,四处逃亡,海观安置他在本乡教小学,在其庇护下,均得无恙。
海观是皖北著名书法家。初学刘石庵、何子贞,后学黄山谷、苏东坡。以习苏最久,得其形似。后翻悟,改临汉、魏碑贴,寒暑无间者10余载。其为书,笔力遒劲,气势雄浑,柔和而刚健,流利而端庄,熔诸家于一炉,凝多姿而独创,别开蹊径,自成一家。尝与友人论书云:“云烟落纸走龙蛇,柳骨颜筋岂浪夸。别有一言君记取,傍人门户不成家。”
著有《学书须知》二卷,《稼渔轩诗草》一卷。(太和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