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5)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5)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6 14:3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魁明(1908-1961),号瑞庭,今亳州市五马区吴小阁乡张楼村人,民乐演奏家。他幼年家贫,18岁时,因患眼疾,无力治疗,终至失明。在痛苦中,常以吹萧抒发自己的感情。后流浪街头,以乞讨卖艺为生。他不断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努力提高吹萧技巧,自编了《小花场》、《小寡妇上坟》、《哭表婶》等曲调。解放后,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创作了《喜临门》、《百鸟朝凤》、《凤凰展翅》、《双拜堂》等优秀乐曲。1954年,在县音乐舞蹈会演中获演出奖。1957年,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他的洞萧演奏,荣获优秀节目奖,并应聘担任省艺校教师和省文工团团员。《安徽日报》以《竹笛飞出百鸟音》为题,对他的演奏给予高度评价。同年3月,张魁明赴北京参加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会演期间,他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氛领导人演出,受到亲切接见。(毫州市志)


  张金芳(1957-1984),出生于魏岗区后孙湾乡一个农民家庭。曾任基于民兵班长,乡广播员。他先后自学了高中课程以及有关电工、无线电木工、编织、农机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并用之于实践,被人称为“小能人”。1978年后,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把自己承包的一亩半地,全部育上泡桐苗,无偿地向邻近乡亲提供。在担任播音员期间,多方收集农业信息,向大家播放。
  他舍己为人,临危不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1980年2月的一天,村里牛棚突然失火,他冒着熊熊烈焰,3闯牛棚,救出两条耕牛,而自己眉毛、头发、衣服都烧焦了。1981年的一大,本村两个孩子进烟炕内玩耍,不慎燃着烟叶,两个小孩吓呆了,缩作一团。张金芳闯入大火,把孩子救出,而自己的手和脊梁,却烧出了一串串水泡。
  1984年8月12日晨,2000多人集合在孙湾中学操场开会,张金芳在旁管理扩音机。在会议进行中,附近有人砍伐树木,不慎把1万伏高压电线压断,致使高、低压线路串电,威胁着全体与会人员的安全。在这紧急时刻,他果断地伸手去调整扩音机旋钮,想把电路掐断。还没有碰到旋钮,手臂被高压电流打得弹了起来。他倍感事态严重,冲着要摸话筒、有触电危险的一位乡负责同志大喝一声:“不要动!”话音没落,他就向电源线猛扑过去,用身体的重量拉掉了电源插头,自己当场牺牲。一场可能造成多人伤亡的恶性事故避免了。8月13日,当地为张金芳举行葬礼。人们冒雨为他送行,送行人排成了长达二、三里的长龙。
  张金芳牺牲后,阜阳地委和军分区作出了向张金芳学习的决定,安徽省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省军区给他记一等功。(毫州市志)


  张秀莲(1922-1984),女,原籍河北省枣强县石村乡。民国29年,张秀莲与张洪桢结婚。张洪桢家祖传做皮毛加工生意,以制做皮帽为主。婚后,秀莲也学会了制帽手艺。民国32年,张秀莲全家来亳,开设一爿皮帽店。1955年,夫妻俩加入亳县皮革社,秀莲任生产组长。她工作积极,做起活来认真负责,钻研技术,勇于创新。后来派她去芜湖、上海、合肥等地学习皮毛加工技术。安徽师范大学光远坤老师向她传授了皮毛“画”老虎的制作工艺。从刻样板、割皮子,到缝合、做花边等工序,她都能熟练掌握。回来以后,她又制作了多种挖花皮毛工艺产品,如各种姿态的老虎、黄山梦笔生花、万里长城等,气势磅礴,形象逼真,行销于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等国,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毫州市志)


  张  襄(1821-1850),女,字云裳,号兰卿、云章。父殿华,任苏州抚标参将。张襄随父住苏州。
  张襄幼聪慧,13岁能作诗,受教于苏州名士陈文述,博览群书。诗、词、画、音律、内典等造诣颇深,名噪一时。所作花鸟、人物画,淡雅灵秀,自成一家。诗词以清艳为主,间有“穿云惯舞双龙剑,踏月能开十石弓”等将门豪气之句。她熟读兵书,善于骑射。18岁时嫁于北京汤云林,夫妻诗词唱和,堪称知音。30岁病故。著有《锦槎轩诗集》、《铁衣仙馆阁》等。姓名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豪城县志)


  张子才(1919-1943),字安仁,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城东马沟人。民国27年(1938),加入蒙城青抗会,任第一抗敌小学校长,义务任教,自编自印抗敌课本。次年冬,经中共蒙城工委推荐,去安徽省第六抗敌指挥部第六支队。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所部与兄弟部队,驻怀远县褚集,遭千余名反动会道徒围攻。他沉着应战,把会道徒击溃。民国31年冬,编入宿灵县大队,任中队长兼指导员。次年冬,率部夜袭宿东日军三堡据点,身先士卒,猛攻敌堡,中弹牺牲。(豪城县志)


  张迪东(1922-1947),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安徽五河县人。出身贫苦农家,少年时期以理发、吹喇叭为生。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3年(1944年)10月,调任坛城区公安区员。民国34年春,组建狼山民兵防线,多次痛击来犯之敌。民国35年,随军转移豫东。次年春,中共宿蒙县委,派他秘密回坛城联络同志。一日夜,住芮集乡小李庄,叛徒李恒昌告密,坛城乡长马志远,率乡队围捕。他独据斗室,拼死抵抗。敌人不敢接近,高喊:“投降不杀!”他怒喝道:“共产党人决不跪着生!有种的就上吧!”相持将近天明,他的子弹打光,突围无望,将手枪折散扔掉,自缢牺牲。(豪城县志)


  张炳恒(1925-1980),阜南县方集区王庄乡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出身贫农,从小务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赴朝作战。他是优秀的无后座力炮射手,在上甘岭战役中,张炳恒以肩膀代替炮架,与步兵紧密配合,不断机敏地变换炮位,采用近距离射击,连续打击敌人阵地,炮筒发红而射击不停。他一门炮共歼敌105名,摧毁敌火力点31个,击毁敌观察所1个、敌弹药库1座、敌轻重机枪38挺、高射机枪12挺、无后座力炮5门、战防枪1挺,毁伤敌坦克7辆,立下殊功。志愿军司令部为张炳恒记特等功,予以表彰。
  张炳恒于1953年随军回国,1960年入信阳步兵学校学习,同年12月毕业。1964年由军队转业到阜南县水利局工作。1971年任胡楼公社党委书记,将自己的转业费和多年积蓄的4000元捐献给椿东、椿西生产队发展生产。1979年调任阜南县供电局方集变电所所长。1980年5月12日,张炳恒不幸触电身亡。直到去世之前,张炳恒从没向人(包括其妻子儿女)提起过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立功之事。(阜南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