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4)

安徽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6)(4)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16 14:3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士良(1917-1983),山西省襄垣县司马乡流渠村人。自幼上学,后迫于生计,进店当学徒。1941年秋在本乡小学任教,目击日军侵略暴行,投入抗日队伍。194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襄垣县六区农会主席。
  解放战争时,张士良随军南下。1952年,调至涡阳,任县委组织部长。1956年,张主持县委工作。是年午季,麦子受涝,一连月余,张坚持与群众一道参加“水捞麦”。
  1959年,张士良任县委书记。由于受极“左”路线影响,涡阳浮夸风严重,群众口粮不足。迫于生计,不少群众外逃谋生。张士良为了解民情,走村串乡,向县委汇报群众疾苦,要求开展生产自救。后被诬为有“右倾思想”,下放到标里区张老家生产队。下放期间,张士良发动群众,种蔬菜、瓜果度荒,并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大食堂排队打饭。因劳累过度日趋消瘦,以致全身浮肿,经抢救方才脱险。
  张士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9年,受到错误处理,下放农村。张士良却欣然道:“干部的岗位本应在第一线。”“文化大革命”后期,张士良被贬为地区某科科长。有人为他抱不平,张士良坦然道:“都是为党工作,无需计较职位高低。”(涡阳县志)


  张全贵(1924-1945),江苏省睢宁县人,1935年入伍,任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营六连通讯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2月5日,张全贵随部队进攻涡阳县曹市集北曹圩子。曹圩子久为日军所占,工事坚固。七连突破第一道圩壕,伪军退据第二道圩壕顽抗。张全贵奋勇冲锋,登上圩墙,不幸腿部中弹,跌落壕内,被伪军俘虏。
  伪军团长娄殿风诱张供出九旅情报。张全贵喝斥道,“杀不尽的汉奸,你们不要来哄我,我是中国人,绝不出卖同志,出卖民族;日本人的狗是日本种,你们连狗都不如……”伪军团长恼羞成怒,拔刀割去张全贵耳朵,挖去眼睛。张全贵昂然挺立,骂声不绝。后惨死敌手。(涡阳县志)


  张皮绠(?-1873),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全家为捻。父亲兄长投在黄旗张正江部下。张皮绠随母在家。张乐行殉难后,张老家一带经常遭清兵抄查,母子不能存身,逃至亲戚家避难。
  张宗禹从定远归雉河集,招兵装旗,张母领张皮绠投捻,被张宗禹收为捻童,隶黄旗随营。
  同治四年(1865)四月,曹州战役,张宗禹诱僧格林沁入伏,分割包围歼之。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役后,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岁。
  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同治十二年(1873),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名暗探,化装成商贩来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刑前,张皮绠慷慨直言,述杀僧格林沁经过,历历如绘。(涡阳县志)


  张保山(1929-1970),利辛县阎集区张营孜人。年幼时上私塾,后入椿店小学。1945年,毕业于刘集彭城中学。1950年秋,被推荐至阜阳水利训练班学习。成绩优异,评为“二等学习模范”,结业后分配到涡阳治淮总队,任收方员。
  1950年冬,治理西淝河,张保山率先赤脚踏入冰水,开挖“龙沟”。之后,历次治理沟河时,工作积极,成绩显著,多次评为“治淮模范”,吸收为治淮总队办事员。1956年夏,张保山调升县政府水利科副科长。为了解涡阳境内沟河情况,研究综合治理方案,张保山自背衣被,徒步下乡,经历3个春秋,行3000余公里,足迹踏遍100多条沟河,写出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被誉为涡阳水利部门的“活地图”。1957年,县政府号召全县打井灌溉,每打1眼直径3米深15米的井,需化300多工时,用款六七百元。全县数千眼井,耗资巨大。张保山提出异议,要求县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面水,为国家节约了不少资财。
  自1955年以来,张保山身患肺结核。至60年代初,病发,离职休养。水利局派人送去米面,张保山谢绝道:“我不能工作,哪能再拖国家的腿呢?”之后,带病上班。当时,供应多粗粮,副食品紧张,炊事员为照顾张保山身体,曾为他单做小锅饭,张保山坚持与大家在食堂共餐。其子8岁,偷吃闸管所菜园黄瓜,张保山亲自执送到园内,当面道歉赔偿。
  1959年至1961年期间,闸管所临时工家中遭难,张保山拿出数十元资助。制管厂一工人家庭被盗,又拿30多元救济。据水利局老同志回忆,3年中资助群众达500多元,直至张保山病逝,送其遗体回家,方知其家房屋连门都没有。(涡阳县志)


  张敬亭(1873-1955),名伯钦,早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为亳县最早的大学生之一。后张在西安师范任理科教授并代理校务。5年之后,入京任吏部主事。时北京安徽会馆创办安徽中学,聘张任新学教师。在京任职期间,他与安徽的进步人士和同盟会员多次接触。辛亥革命后,任内务部主事,兼古物保存所所长,负责清理和接收清代坛庙文物。民国6年,禁烟之议复起,经北洋政府外交部推荐,特邀张敬亭为查烟专员,赴陕西会同省长李根源清除鸦片烟苗。因查禁烟有功,被授予三等金质嘉禾章。民国10年,山东霍乱流行,张敬亭任山东防疫处主任。回京后,迁内务部金事。民国15年,张主持安徽大学筹备事宜,对安大校址的选定、房舍的建筑,以及设备添置、教师延聘,无不殚思竭虑,力求完善。但筹备刚刚就绪,因故离皖回京,仍任内务部金事。民国20年,任北平地方法院书记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曾回亳县闲居。1955年于北京病逝。(毫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