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盘基广大的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
有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带课本,只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却比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老师到这个孩子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姐姐的课本,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预习的习惯。
他上学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听下来,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内容。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预习的事项——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事实上,预习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这当中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也会有错误的见解,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片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认真去听,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片面性并及时纠正过来,这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相应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
嘉明快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妈妈对嘉明说:“明明,我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
嘉明一听游戏就来劲了,高兴地说:“好呀,什么游戏呀?”
妈妈拿出一本书对嘉明说:“妈妈听你们老师说,你比较喜欢看故事。现在妈妈要考考你。”听到考考他,嘉明更有劲了,说:“好呀,怎么考呀?”
妈妈说:“妈妈手里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学生看的书,不知道我们的嘉明有没有这个水平,能不能够看懂这本书?”
嘉明怀疑地看着妈妈,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他顺手就翻开看起来了,里面还真有一些故事吸引了嘉明的注意力。
妈妈说:“这样吧,你每天只要看一个故事就行了,看完一个故事,就跟妈妈讲讲故事是说什么内容的,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什么的。”
“好的。”嘉明高兴地看起来,看完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再根据孩子的理解补充一些内容。而且,妈妈还为嘉明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专门让嘉明记录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后来,嘉明渐渐又开始预习起数学等其他课程,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对于不擅长预习的孩子来说,刚开始预习时,内容不要太多,最好选择一两门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对其他的课程进行预习。
建议二: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位妈妈是这样要求孩子的:
她首先让孩子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她要求孩子宁可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事实上,孩子在掌握学习的流程后,反而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这三个环节,每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告诉孩子,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三:合理分配预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