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有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境中,才会形成经常性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每一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善于提问题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示范,即“父母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也应该多提提问题”。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提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提问的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有一次,英国科学家亨特去公园看鹿,看着每个鹿都有漂亮的鹿角,亨特突然对鹿角发生了兴趣。他摸了摸鹿角,发现鹿角是热的。为什么鹿角是热的呢?亨特很好奇,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鹿角里布满了血管。
亨特想,如果将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
后来,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发现鹿角顿时冷了下来,在一段时间内不再生长了。
过了几天,鹿角又变暖了。亨特发现并不是系带松动了,而是附近的血管扩张,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于是亨特发现了侧支循环及其扩张的可能性。
在这个发现的指引下,进而产生了外科学上的亨特氏手术法。
与亨特相似,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也是个喜欢思考又善于动手的人。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
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茶碗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
于是,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事物产生疑惑,再根据疑惑进行仔细观察或亲自动手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这样就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相。
建议五:教孩子敢于标新立异。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曾师从于伟大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莫扎特对海顿说:
“老师,我能写一段曲子,您肯定弹奏不了。”
海顿不以为然地说:“怎么可能呢?”
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谱递给了海顿,海顿弹了一段时间后惊呼起来:
“这是什么曲子啊?当两只手分别在钢琴两端弹奏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这个曲子是无法弹奏了!”
莫扎特却对老师说:“老师,让我试试。”
只见莫扎特在遇到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便俯下身体,用鼻子弹了出来。海顿对此感慨不已。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的,其实,人云亦云的人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去检查工作,他突然想听一堂课。在校长的安排下,他走进了一个四年级的教室,正好这个班级在学习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
《麻雀》主要讲的是:一个猎人带着一条猎狗走在森林里,这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就要吃那只小麻雀。于是,猎狗匍匐着向小麻雀靠近。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的飞了下来,它一边发出凄惨的叫声,一边用身体挡住了小麻雀。麻雀样子非常威猛,与猎狗展开了周旋。猎狗被老麻雀给吓着了,居然倒退了好几步。猎人也产生了同情心,于是把猎狗给牵走了。
讲完课,老师问学生们:“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学生们都机械地回答道:“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个答案就是课文的标准答案。
这时,有个男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问:“为什么?”
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
老师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非常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这个男孩的聪明就在于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励孩子,既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这种精神,鼓励孩子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
第30种习惯 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