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之练习谈(2)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之练习谈(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6 13:25 编辑: 网络 查看:

三、论太极推手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录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扑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第二节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

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在杨氏各代传人的著作中,篇名不尽一致。陈微明所著《太极拳术》中,只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四个标题。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中,有《禄禅师原文》、《十三势歌》、《王宗岳原序》、《原文》、《王宗岳太极论》五个标题,《打手歌》只有内容没有标题。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太极拳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打手歌》五个标题。
  
但是,上述三本书的拳经拳论内容,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杨禄禅从陈长兴处所得,并代代相传下来的。武禹襄从舞阳盐店得到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打手歌》,是从不同渠道获得太极拳经论的一部分。有人为了否定张三丰,把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断定为武禹襄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而,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是因为后面有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一语。据研究,该论仍属王宗岳所著,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六首歌诀的注释。关于太极拳经原貌的考证,见本章第六节。以下仍按传统篇名记载。
一、太极拳经  张三丰著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淤腿,主宰淤腰,形淤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淤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异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二、太极拳论 王宗岳著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十三势歌 作者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