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打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正。“低头弯腰,功夫不高”,“打拳身不正,不是功夫硬”。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身形不正。A,百会穴和会阴穴要同天地垂直,使躯干保持正直,达到天地人合一;B,面部表情要正,眼睛看正前方,嘴微合。不要挤眉弄眼,呲牙咧嘴。
2.展:打拳要做到舒展。头,颈,腰要向上拔,好像被人抓住头发往上拽。腰以下向下坠,好像腰间绑个重物。肩,臂向下沉,好像拎两桶水。胯要伸,尾闾稍向前翻,两膝向外掰。目光要伸展,往远处看。呼吸要伸展,吸气时想象空气向线一样,慢慢吸入,呼气时,想象空气向线一样慢慢呼出。动作时臂,腿要充分伸开。每一个动作完成时,身体沉一下,使大腿拉开。两手两脚尖向里合一下,使臂和腿再拉长。有的人打拳时过分强调臂、腿的弧形,不敢伸展。其实不然,只有伸展才能经脉畅通,舒展大方,节节贯通。当你放松时,手臂自然就成了弧形,正所谓“打直不打圆”。意念要伸展。每一个动作在进行时,意念要拉长。如按掌时意念应在对方的身后的远处,想象将其发到远方。动作完成后意念不要收回,继续向前。达到劲断意不断。
3.神:打太极拳要注意神态。传统太极拳很讲究神态,如懒扎衣、白鹤亮翅等,在招式上直接加入神态。竞赛套路更是注重神态。首先,要做到正、展。第二,眼睛要有神,经常看日出,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打拳时目视前方,面部表情深沉不变。第三,平时要注意文化修养,特别是太极文化的修养。有的人打拳时只注意练拳架,对太极拳的历史、传统、内涵、精神及特点不去研究,所以,练到一定程度后,不容易进步,打拳时神明显不足。
当你做到上述三点后,你的拳就会美观大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
如何从起式练出太极功
转自 尘与土
如何从起式练出太极功,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桩功很重要,起式时两脚并齐,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使手心贴近大腿两侧,两眼平视前方,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使心气下沉,中正安舒。进入忘我无为的状态,把世间的事忘却。
意想周身皮肉分离,骨肉分离,全身关节都松开。其放松顺序是:先由上肢的两手稍节起,想象关节之间拉开个缝隙,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依次逐节向上,使上肢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一节节都拉开使每一节骨头缝里都通上灵气,觉着是有小虫在期间爬行蠕动感觉。
继之想下肢,由足大趾起往上逐节拉开,直至胯关节,之后再想脊柱,先由尾骶骨想起,想第一节往下坠,第二节往上提,如此一节节往上想,直知道大椎,最后二目向前平远视,后顶往上领,下颚微向内收,颈椎七节全部都拉开。这就是拳谱中所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
然后再想周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使内气与外气相通,是谓毛孔呼吸法;然后再想命门和肚脐,即先想命门后想肚脐。意想命门穴体内的横膈膜就会自动提起,肚脐也就随之向后收缩,似乎贴到了命门穴上(如果一时还没有这种感觉,可将意念停留在命门穴上,直到有了感觉为止),这边是“吸”。有了肚脐贴命门的感觉后,意想命门推一下肚脐,使肚脐离开命门回至原处,这为之“呼”。如此一拉一回,一收一缩,如同拉风箱一般,感到气往下行,直到小腹,再到会阴,到足心,到足大趾,此为中定,立如平准。这种呼吸法在拳谱上叫做“胎息”,也叫“婴儿息”,此为太极拳的基本呼吸法。胎息三次后呼吸便和平常一样顺其自然。旧式钟表要先上弦,然后拨几下摆它才开始走动。预备式如同上弦,而胎息则犹如拨摆,然后就会自动走起来。
起式的无极桩。如能练十分、八分钟,日久太极内劲自会产生。每次打拳时必须站好无极桩,打拳整套都要有意念,这样才能做到以心领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最后达到气贯身动,这才是真的太极拳。没有意念的太极拳都是假太极拳,是长拳慢打,是体操。所以,我们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认真看书,弄通拳理,按照拳论去练,否则练一辈子也如不了门。
这些东西是很多大师不愿意说的东西,对于初学者还是有难度,但学了几年后,就会有此感觉和感想。
----------------------------
太极图是練太極拳的兵書
凡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图,但真正能读懂,领悟太极图者不多。从表面看它只是一个绘有两条(阴阳)鱼的普通图,实质它包罗万象、精辟至极。太极拳的根本要义尽涵其中。那么,怎样拿太极图來指导太极拳的修练呢?
1 、太极图外邊的圆圈表示练拳時兩足的運動路線,太极拳动步即走弧形,不可直进直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階然,下肢在太极拳运动中始终不可伸直与起伏;图中的“S ”線表示手法,意思是两手不可直线运动,不可单独运动,要协调配合,相互呼应,上肢做到将展未展;图中两个阴阳鱼表示身法,練拳與推手、技擊時,從身法上要虚实分清,做到变化有序、“上下相随”, “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